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49篇
  免费   218篇
  国内免费   19篇
管理学   156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6篇
人才学   36篇
丛书文集   2337篇
理论方法论   335篇
综合类   2926篇
社会学   147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91篇
  2015年   165篇
  2014年   277篇
  2013年   276篇
  2012年   359篇
  2011年   426篇
  2010年   368篇
  2009年   422篇
  2008年   494篇
  2007年   471篇
  2006年   431篇
  2005年   409篇
  2004年   335篇
  2003年   268篇
  2002年   209篇
  2001年   147篇
  2000年   152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诚信是儒家伦理思想体系的重要范畴。儒家认为"诚"是人的本性,是道德之根本,诚与信既是因果关系又是统一关系,并强调诚信并非绝对的,而要以"义"为前提。同时,儒家强调,诚信在社会生活中是为人之道、人伦之道、兴业之道和为政之道。当代社会,继承儒家诚信思想,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调谐人际关系、保障经济发展、建设廉洁政治和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992.
在中国文化里,儒家社会是一个“关系导向型”社会。教育领导通常以不同的交易法则和“关系”与不同的人交往。学校领导在处理事务时,按照亲疏差序原理遵循着儒家的内部伦理。如果公事公办,就违背了“爱有等差”规则,就会遭到指责,久而久之会被迫离开这个关系网。亲疏差序原理是一种有悖于社会公德的文化传统,我们要树立平等之爱。  相似文献   
993.
现代新儒学将儒学加以哲学化的特点之一,是其哲学与易学之间的深度关涉。这种关涉有时是显性的,例如熊十力的新唯识论;有时是隐性的,例如冯友兰的新理学。其共同点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表现为对《周易》的形而上学化的诠释。这与20世纪西方思想的去形而上学化趋向形成了鲜明反差。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去形而上学化就是不可商榷的、而现代新儒家哲学使得中国哲学再次落伍了。但是无论如何,一方面,旧形而上学确实是“无本”(无源)的,其对《周易》的单纯哲学化、形而上学化诠释确实是颇成问题的;另一方面,去形而上学化尽管同样偏颇,然而确实敞开了重新发现本源,从而重新诠释《周易》、重建中国哲学的可能。  相似文献   
994.
安乐哲的儒家角色伦理学是创造性地运用并诠释先秦儒家思想,为回应时代问题而做出的具有独创性的理论。首先,儒家角色伦理学强调儒家思想的动态特征,在对主体性的动态化的理解之上,揭示“道”、“仁”、“和”的动态化内涵。其次,它批判西方的个人主义,强调人是关系性的存在,个人的权利与价值不能脱离关系与环境而实现。第三,儒家角色伦理学基于社群主义的立场,批判西方的自由主义,提出儒家的民主思想可以为当今世界提供思想资源。儒家角色伦理呼吁建立一种有责任感的、积极的主体意识,引领人们不断到回到关系性的存在之中,在反思自我与他者、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之中,发现自身的价值与意义,自觉地承担并且协调不同角色所承载的伦理责任和道德义务,不断追求卓越,实现自身的最好可能,并且促进群体的和谐。然而,如何处理不同的角色之间存在着责任与义务的冲突,以及个体的道德良心与自律如何在群体关系中得以保持而不受侵害,是儒家角色伦理学应当继续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5.
人们在交往中抉择,在抉择中交往。雅思贝尔斯认为儒家学说中的"仁"实质即为交往,交往是儒家思想的根本态度。儒家的交往理论,是建立在对天人、群己、义利及理欲等关系价值排序基础上的,主体在交往中依据对这四种关系的价值判断做出抉择,从而希冀实现中庸致和的理想交往状态。  相似文献   
996.
教化是中国古代政治家移风易俗、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贵州地名中蕴含的儒家教化理念,在传统中国边疆省份中较具典型性。古代贵州大大小小各种层次的地名之中均蕴含有教化特色的地名,包含有宣传中央王朝威名、祥瑞吉利、儒家忠孝仁义三大类地名。  相似文献   
997.
鲁迅晚年,思想较前期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在对中国儒家思想的态度上尤为明显.前期的鲁迅,是一个彻底的反传统主义者,在进化论的影响和启蒙主义的引导下,他坚定地走着“张个性”、“扬精神”的“立人”之路,艰难地寻求救国救民的良方,表现出了思想的深刻和战斗的坚定;晚年的鲁迅,则秉持“拿来主义”的态度,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中的合理成分,表示接受与肯定.他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实现了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超越,成为一个跨越时代的伟大思想家.这一点,在其晚年所著历史小说《出关》中有着鲜明、具体的表现.  相似文献   
998.
王堃 《东岳论丛》2014,(4):11-17
"正名"与"正义"同含一"正"字。在荀子的正名论中,"正"有两重涵义:"由行致知"和"以知制行"。而正义则可视为动态的正名过程,其目标是在知行合一中对礼进行损益。在这个动态的正名过程中产生出不变的正义原则,即"约定俗成"的"贵本"原则,与"径易不拂"的"亲用"原则。在这两条原则的基础上,又推出公平性与中和性两条正义准则。从正义论的整个架构来看,儒家的正义论与正名论有着同构的关系,正义既是正名的目标,正名也是正义的统绪。  相似文献   
999.
正近年来,多卷本中国学术史、儒学史,已经屡见不鲜,摆在案头,插于书架,却也十分壮观,但览其内容,则大多如"太仓之粟,陈陈相因",罕能从中发现独到的见解以及新鲜的资养。最近这部由北大出版社出版、汤一介与李中华主编的九卷本《中国儒学史》,卷帙之多,部头之大且重,有逾于恒,还是强烈地  相似文献   
1000.
试论康有为的终极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文凤 《东方论坛》2004,(2):104-108
康有为以大同理想作为终极目标,从道德和宗教两个层面同时建构其终极关怀体系,不仅实现了"仁"的本体境界的深化与突破,而且使传统儒学的核心接受了西方现代文明的洗礼,首开近代终极关怀思想之先河,深刻影响了现代新儒家"内圣开出新外王"的终极关怀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说,把康有为列为新儒家的先驱或启蒙,似不为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