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9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6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1922年出版的日本小畑薰良翻译的<李白诗集>,是李白诗歌第一部被翻译成英文的个人专集,也是中国古诗散体意译风格的一部代表作.全书融翻译和研究、作品与资料为一体,为西方读者比较完整地认识李白及其诗歌提供了一部有分量的文本,它对扩大李白诗歌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产生了积极、持久的影响.冯友兰、杨振声等人对小畑薰良的翻译曾提供过帮助.1926年,闻一多、小畑薰良、徐志摩等人围绕这部<李白诗集>,在<晨报副刊>开展了一场关于翻译问题的讨论,提出的主张在当今仍有借鉴意义.由中日两国学者共同参与的这次学术讨论,在中国现代翻译批评史上值得一提.  相似文献   
2.
张弓先生《现代汉语修辞学》出版至今已超半个世纪,但仍具有旺盛的学术生命力,这与张弓先生在修辞学研究方面有强烈的锐意创新意识有关。由张弓先生修辞学研究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得到深刻的启示,中国修辞学要想继续前行,在理论上有新建树,就必须有"突破旧框架,建立新体系"的意识,在研究思路上要"找准目标,定向突破",在方法上要善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只有臻至这三种境界,中国修辞学研究才会再创新局面,再有经典之作问世。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诗歌形式之语言底蕴申小龙中国诗歌在历史上有过多次体制上的更迭,这种更迭的原因无不在于实际语言的发展。因为一种诗歌体制总是在特定历史时期语言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体制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固定的规范,无法自由改变,语言与社会生活却在发展。诗人要表...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西方古典语言学在脱胎于经典阐释和哲学思辨后不久就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那么中国古典语言学则将由经典阐释母体带来的阐释形态一直保持了下来,以至于我们今天考察中国古代语言学的每一个领域,都要从它的阐释形态中探寻其发展轨迹。这种阐释形态古人称之为“训估”。据唐人的解释:“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①中国古代对语义、语形、语用的研究,都离不开这种“解释之义”。从语法学的发展来说,其体系正是在“训诂”中成其规模的,因…  相似文献   
5.
赣语上高话助词“来”,既可位于句末做事态助词(记为“来1”),表示过去曾经发生过、完成了某事,且有成句作用,是过去已然态标记;也可位于谓词性成分后做动态助词(记为“来2”),表示曾经完成过某种动作、发生过某种变化或存在过某种情况,属于某种经验或阅历,是经历体标记.“来2”产生途径有二:一是“来1”受“V+助词+O”格式类推前移至谓词性成分后,从而形成了“来2”,二是由表完成义动态助词“来”在“过去”语境中逐步语法化为“来2”.  相似文献   
6.
比喻造词与中国人的思维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上许多语言中都存在着比喻造词现象。比喻造词虽然不是汉语所特有的,但在汉语中却表现得特别突出。之所以如此,这与中国人喜欢形象具体的民族思维特点有着密切关系。本文将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汉语相关词汇的抽样统计分析的形式,以系统的研究与实证分析的数据对此予以论证。同时也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阐发中国人这种思维特点的文化渊源及其合理性所在。  相似文献   
7.
文学创作的心境大致可以分成虚静和怨愤两大类。虚静是一种摒除一切外界干扰和内心骚乱后的清明、宁静的心境。虚静能使作家的审美心理活动进入完全自由的状态,将兴奋点专注于一点。虚静者摆脱物累,超脱尘世,自然地把自然界的山水风光、田园景色作为审美观照的对象。在虚静的心境下,容易创造一种“无我之境”,呈现阴柔之美。怨愤则是因国政腐败、时世混浊等社会现象引发的一种忧患、哀怨、愤怒心境。怨愤者往往积极入世,与政治、社会的功利联系在一起。怨愤者需要渲泄,抒发胸中不平之气,直接反映社会现实。怨愤的心境所创造出来的作品往往是“有我之境”,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呈现阳刚之美。表面看来,这两类创作心境互不相通,水火不容。实际上二者却可以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甚至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8.
9.
文章论述了老舍1941年前后文学回归和抗战文艺论争的关系,从关于“暴露和讽刺”的论争、“大众化”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以及所谓“与抗战无关论”的论争三方面展开论述.文章认为,正是这几次关于文艺问题的论争为老舍抗战时期的文学回归提供了足够的思考余地并促成了老舍的回归.  相似文献   
10.
一部古代文字狱史,差不多也就是一部自由释义的历史。文字狱锻造者的利益关切是他们随意解释所涉诗歌作品的根本原因,而自由释义作为其手段则主要是一种价值中立的方法,并没有违背古人的阅读和释义传统,只不过将中国历史上的自由释义传统运用于一个特殊领域。从思维习惯和释义传统的角度来看文字狱现象,它们与文学批评史上的比兴说、刺诗说、析字法、谐音法、发愤著书说、鸣不平说等,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