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3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33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4篇
社会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民族国家是以民族为基础而建立的主权国家,国家主权和民族一体性是其建立的两个必备要素。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程,14、15世纪,英吉利民族经历了百年战争和玫瑰战争的动荡,萌生了一种强烈的民族意识,王权逐渐战胜封建割据势力,民族国家建立的条件日益具备;16世纪,经过宗教改革和政府改革,王权得以最终摆脱教皇控制,国家机构进一步完善,英国民族国家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2.
朱熹和谐理念的现代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熹对传统思想中的和谐理念进行了全面的阐释,是一份值得研究的珍贵的思想遗产。朱熹从自然和谐、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等方面论证了和谐的普遍性;从公平性、公正性、和平性、包容性、多元性、适中性、和睦性等方面论证了和谐的原则和基本精神;从宣传教育、建立纲纪、减轻负担等方面论证了实现和谐的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东方政策在施特雷泽曼的外交总战略中虽然处于次要地位,但基于复兴德国的种种现实需要,施特雷泽曼始终未忽视并逐步加强了对苏合作关系。在1926年《德苏中立条约》签订前,施氏对苏外交表现得“缺乏热情”、“小心谨慎”,其东方政策明显地反映了辅佐德国对西方外交的一面。而后阶段的施氏对苏外交则显得较积极果断。东方政策作为施氏整个外交政策的组成部分,突出反映了其外交的现实性和独立性,对战败德国的迅速复兴起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并在客观上也极为有效地支持了社会主义苏联,以及有利于“整个欧洲减轻战争威胁和维持和平”。  相似文献   
4.
近代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与徽州茶商之兴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诸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传统的中国封建商人何去何从?其命运与结局如何?本文以徽州茶商为视点,通过近代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入侵对徽州茶商兴衰影响的...  相似文献   
5.
《史记·太史公自序》:“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下,《索隐》引晋张华《博物志》称:“太史令,茂陵显武里大夫司马[迁],年二十八,三年六月乙卯除,六百石也。”这是司马迁徙籍茂陵的唯一记载。徙居皇帝陵邑原是西汉王朝一大传统国策。徙  相似文献   
6.
明中后期心学在徽州的流布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界一般认为,阳明心学的兴起几乎没有对徽州产生什么影响。这一观点是有违历史事实的。其实,明中后期,徽州这个程朱理学的故乡,也成为王(阳明)、湛(甘泉)心学肆意流布的地域。徽州士民之所以迅速就接纳了心学思想,究其原因有二:其一是与徽州学术思想演变的逻辑进程有关,其二是因为心学思想适应了当时徽州商业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论语》君子观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裘士京  孔读云 《学术界》2006,(1):114-118
目前学界对古来“君子形象”的描述较多抽象与笼统,论文从德、才、学三个角度分别阐释和综合概括出现代人、现代社会可资借鉴的“君子之义”,力求回答德、才、学的相互关系,即德统率才、学,才的发挥表现德的品位和境界,学使德、才得以完美结合;以此回归君子形象的一般形貌,从而充分张扬《论语》君子观的现代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美国独立运动起因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昀岚 《社科纵横》2006,21(1):129-131
北美13个殖民地是英国人建立和管辖的海外领地,宗主国对其实行较为宽松的统治政策,从而使其获得了稳步而迅速的发展,并为其最终脱离英国取得独立奠定了基础。北美独立运动的直接导因并不是所谓的高压政策,而是殖民地居民主动谋求更大利益和独立发展的政治诉求。所以,从性质上说美国独立运动是一场政治分离运动。  相似文献   
9.
在近代中国 ,铁路外债是一个敏感的社会问题 ,对于铁路外债关注的群体呈现日益扩大的趋势。早期仅有薛福成、马建忠等少数知识分子和个别的洋务官僚关注铁路外债 ,而到了清季 ,尤其是到了收回利权运动期间 ,铁路外债几乎波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 ① 。 1 90 8年 ,天津《大公报》上有一则评论就此前十年间民众对利权问题关注的历程作了这样的概括 :  十年以前 ,我国民对于内政外交 ,举蒙蒙昧昧 ,无一毫判断之智识 ,无一毫直接之感觉 ,故丧地辱国损权失利之事纷至沓来 ,而我国民鼾声犹浪也。十年以来 ,外患日亟 ,内政日纷 ,国中有志之士相与…  相似文献   
10.
东方政策在施特雷泽曼的外交总战略中虽然处于次要地位,但基于复兴德国的种种现实需要,施特雷泽曼始终未忽视并逐步加强了对苏合作关系。在1926年《德苏中立条约》签订前,施氏对苏外交表现得“缺乏热情”、“小心谨慎”,其东方政策明显地反映了辅佐德国对西方外交的一面。而后阶段的施氏对苏外交则显得较积极果断。东方政策作为施氏整个外交政策的组成部分,突出反映了其外交的现实性和独立性,对战败德国的迅速复兴起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并在客观上也极为有效地支持了社会主义苏联,以及有利于“整个欧洲减轻战争威胁和维持和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