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1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明大儒黄道周的心性工夫论思想既具有明显对治王学末流弊症的特质,又具有融合朱、王,直接孔、孟的宏博气象。可从如下五个方面窥其一斑:一、关于“格物致知”问题;二、关于“未发”、“已发”与“慎独”问题;三、关于“博”与“约”问题;四、关于“克己复礼”问题;五、关于“朱陆异同”问题。  相似文献   
2.
面对九一八事变后的地方军事冲突,下野再起的蒋介石固守低调调解,羁縻默认,不用武力解决的政策,集中精力巩固基本区域、发展基本势力,建立有力之中央.这既是蒋介石处理地方军事冲突的基本逻辑,也是对整个地方实力派问题的基本判断.此种逻辑与判断,一方面,在千头万绪、错综复杂的情境下,实不失为解决问题的路径之一,且取得相当成功;另一方面,仍是武力解决问题逻辑之延续,以至未能彻底消除地方实力派的地方主义和派系主义.  相似文献   
3.
4.
5.
杨毓团 《殷都学刊》2011,(4):132-138
黄道周认为,《孝经》对于饱受深重社会危机的晚明的儒家道德教化实践有着正本清源的作用。因此,他重拾汉儒重"孝"的思想资源来诠释儒家礼学以导民化俗。为此,他着重从宇宙本体论、理学形上思辨等方面去论证"孝"的思想对于拯救晚明社会的学术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思潮涌人中国,迄今已有一百多年了。在某种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不断进行中国化实践的文化思想史。有鉴于此,本文以一种宏观的文化视域,观照近代以降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历史理据与实践经验,以及简略探讨了当下其所存在的文化内在张力问题。  相似文献   
7.
废科后的乡绅群体的生存状态,成为近年来社会文化史研究的重要对象。基于第一手材料,以赣中南地区为考察中心,勾勒与分析后科举时代乡绅群体的文化心态与社会功能。其文化心态表现为:对儒家内核传统的抱守,深厚的遗民情结以及群体性的逐渐边缘化;而其社会功能则表现在对方志族谱纂修的执著,与对地方公共事务的运作由担当转为退避等方面。由此,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乡绅群体在近代社会变迁中的兴衰存亡,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在现代转型过程中带有区域性的甚或更为复杂的面相。  相似文献   
8.
现代公民社会的构建问题成为中国学界近二十年来颇为关注的对象。儒家传统伦理思想资源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参与现代公民社会的构建亦是聚讼纷纭。本文主要基于中国传统“公”、“私”观念发展演变的视角,论析儒家伦理思想中的“仁”观念不仅可以有效参与现代公民社会的建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消弭现代公民社会型塑过程中社会与国家二元对立思维所致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9.
杨肇中 《殷都学刊》2013,34(1):111-115
晚明大儒黄道周的学术思想具有明显的经世致用性.面对是时理学的衰微,心学的狂荡,以及政局的纷乱,他以汉儒经学来反思与纠弊.《洪范》中的阴阳五行说颇为其所推重,在他看来,儒家性命之学与阴阳五行思想在天人相应中得以交合融汇;政治秩序与理想道德的重建与和谐在阴阳五行说中找到重新诠释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0.
从经学的时代转型窥探儒家的近代气质是当下学界一个新型且重要的论题。康有为以公羊学建构为基调的经学面相集中彰显了儒学在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的社会变迁时所具有的开放、包容与自信特质。而且,即使处于清末民初的不利时局,他也没有放弃致力于再造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的雄心。在康有为的经学观念中,既有重建中国近代民族国家政治的应对方略,亦有承继儒家关乎"天下"的传统,重塑人类未来社会政治文明的普世愿景的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