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2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50篇
劳动科学   6篇
民族学   19篇
人才学   20篇
丛书文集   526篇
理论方法论   61篇
综合类   722篇
社会学   71篇
统计学   1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136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理论和实践上构建“中西古典学”是林志纯(日知)先生学术成熟后用力最深的方向,是先生一生学术的精华所在,其中寄托着对未来中国世界古代史乃至整个史学研究工作的希望。林先生在讨论“中西古典学”的时候,并没有首先抽象地探讨学科划分之类的问题,而是用一种研究规划的方式勾勒出“中西古典学”的问题意识、时空范围、基本立场。本文根据林先生的理论勾勒和具体研究实践,试图重现“中西古典学”的框架,并对其中有争议的内容做出自己的理解,希望对当前关于“古典学”的讨论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
从2008年3月14日中国拉萨一小撮藏独分子发动打砸抢烧暴乱,到4月30日北京奥运圣火完成在境外传递回到中国境内的一个半月时间里,全世界的目光几乎都聚焦在中国.从受众来讲,他们从来没有这样清晰地目睹过中西新闻媒体对于同一事件报道的巨大反差,从来没有这样近距离地领略过新闻报道中事实的力量.尤其是在读西方的新闻报道中,人们都在问,究竟是传播事实,还是传播愿望?  相似文献   
3.
以分析而非综合的方法清理中西文论比较研究中因“模仿/表现”二分而引起的概念困惑,在基于主客关系的思维模式层面消解西方机械二分,在中西文化上下文中重新界定“模仿”和“表现”,以揭示两种文论传统间的不可通约性。  相似文献   
4.
因受五四新思潮激进反传统的刺激,吴宓等留美生于1922年春出版<学衡>杂志,发表了大量的反思、批判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言论,充分展示了对现代性追求的独特禀性,形成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重镇学衡派.学衡派既反对激进反传统的情绪化态度,又不赞成以西方晚近某家某派标举西方文化的文化观,而是主张新旧相对论,认为古今中西文化当明其源流,融会贯通,以建设真正的新文化.学衡派现代性源自传统的观点与新文化运动现代化即西化的立场构成对立互补的关系,代表着另一种文化启蒙,当给予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中西传统哲学的形成和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同的地理环境产生了中西哲学不同的理论传统.就其主要宗旨而言,如果说西方传统哲学乃在于在一种超时间的无限中重现自我的话,那么中国传统哲学则在于在时间之内的无限绵延中实现自我;同时,这两种不同的哲学传统决定了中西文化在伦理观、科学观及审美观上趣旨之迥异;而当代中国哲学理论建设的任务不是在西学与中学之间扬此而抑彼,而是应走向二者的结合与会通.  相似文献   
6.
演进中的香港法启示录--关于比较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成功地移植和吸收了外来法,并在此基础上融会中西,使之本地化,形成为独特的具有普通法传统的香港法。以比较法的视角考察香港法的演变,从文化层面上梳理香港法原理,其意义在于:超越法域,以更宽的视野,通过认识、比较、选择和借鉴,构建并完善中国法治体系。  相似文献   
7.
彭顺生 《学术研究》2005,(12):114-117
本文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揭示了15、16世纪中西大航海在背景、动因、组织形式、目的、性质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了大航海对中西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8.
《水浒传》主题悬而未解、“多元”并陈久矣。似需要超越“多元”而跃升至新的“一元”综合中去认识其主题。因不论其“农民起义”说,还是“市民意识”说,乃至“忠孝节义”说、“忠奸”说、“诲盗”说等等,无不是封建农业文化这个“大文章”之下其题中应有之义,都是在表现对大农业文化体系下的“泛农民”思想意识与生活趣味的津津乐道和崇尚歌颂。这种主题定位将有效地解决那种传统的“多元”主题并陈所不能揭示出的《水浒传》主题的真正意旨与创作趣味问题。  相似文献   
9.
如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中外文化在一种更加复杂和多元化的时代更深入地“亲密接触”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渗透甚至融合十分必要。因此 ,入世后中国传统文化究竟如何实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转变是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是既应中西融会 ,但更要立足本土。  相似文献   
10.
刘家和 《河北学刊》2008,28(2):93-96
宗教的起源和发展一直是古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古史研究者对古代的宗教与社会问题进行了长期探索,这里发表的五篇文章分别表达了研究者在这个问题上的见解:刘家和认为,比较研究还应继续做同中察异的工作,就宗教与历史之关系而言,中国的三代与古代希腊、罗马本来各不相同;但不论前者的邦国,还是后者的城邦,都有自己的守护之神,这点又是相同的;可是在此之上,前者还有天或皇天上帝,后者则无,原因之一是由于前者在地上有最高的天下共主,而后者则无。杨共乐认为,敬重神灵,墨守礼仪,以敬神束缚民众,以礼仪统一思想,是罗马早期宗教具有的明显的目的性;敬仰民族神明,宽容外邦神灵,又使罗马的宗教传统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开放性;早期罗马的宗教传统是多神崇拜但有秩序,宽容外神但有原则,主要表现在新的外神从未渗透到罗马旧有宗教的核心,后者一直保持着主导地位。刘林海指出,基督教最初并非罗马的唯一选择,其优势是在历史过程中逐步确立的;罗马传统宗教自我更新的失败则把基督教推向了国教的地位。蒋重跃对《新约》的道德金规则与《论语》的忠恕思想做了比较研究,认为两者都主张博爱。但《新约》的金规则只有肯定式的表达,因为基督教的博爱来自上帝,上帝是无限的,上帝的爱也要无限地向外推出去;《论语》的忠恕思想则既有肯定式,也有否定式的表达,由于儒家的博爱来自人自身,人是有限的,所以人类之爱既可向外推出去,又要向内加以限制。这是二者最根本的差异。王献华在分析雅各布森的相关作品的基础上认为,对早期两河流域宗教的研究和对早期两河流域社会与文化的历史研究必须是合二为一的学术进程;在早期两河流域宗教研究中,神灵史的路径可以认为是下一阶段的学术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