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5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1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43篇
社会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赵楠楠 《理论界》2009,(4):131-133
佛性论》作为专门论述佛性思想的论集,糅合了如来藏思想和瑜伽唯实学思想,在论证“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一主张的过程中展现了“破立双融”、“兼容圆润”的哲学思辨方式和动态的、中道的观照佛性说的理论特点。其〈显体分〉是《佛性论》正面肯定理论的重点部分,因此,文本以《佛性论》中〈显体分〉为中心对其佛性说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2.
正从前,有一座圆音寺,每天都有许多人上香拜佛,香火很旺。在寺庙前的横梁上有只蜘蛛结了张网,由于每天都受到香火和虔诚祭拜的熏陶,蜘蛛渐渐有了佛性。经过一千多年的修炼,蜘蛛佛性增加了不少。忽然有一天,佛祖光临了圆音寺,看见这里香火甚旺,十分高兴。离开寺庙的时候,不经意间抬头,看见了横梁上的蜘蛛。佛祖停下来,问蜘蛛:"你我相见总算是有缘,我来问你个问题,看你修炼了这一千多  相似文献   
3.
鲁智深是《水浒传》中的著名人物,他身为和尚却并不遵守佛教的清规戒律,最终却修成正果,似乎不可思议。鲁智深的成佛,既有佛教的理论依据,又是由其本身的佛性所决定的。佛教的理论依据,如佛家的"禅非坐卧"、"呵佛骂祖"和"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等思想。"率性而为,不拘小节"、"无性"大境界和"侠骨佛肠"等,则是其佛性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4.
佛性意蕴是佛学中最深刻的内容之一,在中国佛性意蕴通过涅槃范畴得到传播。佛性意蕴在中国流播的过程,经道生实现宗教义理形态的世俗化和审美化,又经梁武帝将之推进到人格审美化的深层,进而又由达摩使佛性内蕴涵熔于心性论美学的逻辑统一。佛性意蕴的中国化与美学化,体现了宗教、哲学与伦理学和美学等文化形态的内在转化,它是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美学实现历史性深刻转型的一个重要发展标志。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肇论》作为文本案例,探讨了晋宋年间中国佛学的创造从集中于法性到集中于佛性的转变问题。作为中国法性学说的发展高峰,《肇论》在中国佛学史上意义重大。通过分析《肇论》的内容和思想,我们发现从法性学说到佛性学说的转变,或者说晋宋之际从般若学到涅学的转变,在《肇论》之中已经埋下了伏笔,这种转变呈现了思想发展的内在规律,此种转向也对中国后期的思想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汉族园林审美精神内核在于禅心,而藏族林卡审美精神是执着于佛性境界.本文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汉族和藏族古典园林审美精神的差异性,系统分析内隐于因林审美精神中的民族性因素,挖掘出汉藏族园林艺术风貌异质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佛教传入中国后,历经两晋、南北朝和隋唐,到宋代依然得到较大发展。佛教的发展一方面说明了佛教对中国固有文化的妥协,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佛学理论思辩性强的特点,这突出表现在它的佛性论方面。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尽管也和宋代其他士人一样,对佛教展开了批判,但由于他认识到了佛学心性思想的可取之处,在批佛的过程中,灵活地采取了明排佛学、暗窃佛学的方式,对佛教的佛性论进行了吸收改造,从而发展完善了自己的心性思想。朱熹的心性思想使儒家心性论达到了完备的程度,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尹伟达 《理论界》2013,(7):205-205,F0003
  相似文献   
9.
解脱论是宗教教义的核心。佛教和基督教在解脱论之间存在以下四方面的主要区别 :一是两种不同的信仰与解脱的范式 (简称“信解范式”) ,即佛教的“人→神→人”范式与基督教的神→人→神”范式 ;二是两种信解范式所不同的理论基础 ,即“佛性论”与“《圣经》解释学”;三是两种信解范式不同的出发点 ,即“性非善非恶论”与“原罪论”;四是对佛、基信解范式发展影响最大的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 ,即“中道涅 般木 观”与“过程神学”。佛、基解脱论在这四个方面分别具有比较严格的逻辑关系 ,从而决定了它们各自不同的宗教修行方式和客观结果。但…  相似文献   
10.
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性学说经历了由分歧到弥合的发展阶段,尤其是唐代中期中国化佛教的成熟,使得佛性思想取得了长足发展,人人具有佛性的平等意识在社会思想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北宋二程上承韩、柳复兴儒学之余绪,对佛学思想进行了批判性吸收和借鉴,汲取了佛性说中的思想营养,构建了理学的心性学说,从而把封建社会的人性理论推向了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