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10篇
  免费   327篇
  国内免费   50篇
管理学   2296篇
劳动科学   215篇
民族学   105篇
人才学   288篇
人口学   137篇
丛书文集   3145篇
理论方法论   630篇
综合类   4644篇
社会学   721篇
统计学   706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123篇
  2022年   113篇
  2021年   177篇
  2020年   225篇
  2019年   277篇
  2018年   155篇
  2017年   360篇
  2016年   324篇
  2015年   269篇
  2014年   743篇
  2013年   563篇
  2012年   695篇
  2011年   812篇
  2010年   719篇
  2009年   791篇
  2008年   1009篇
  2007年   702篇
  2006年   697篇
  2005年   715篇
  2004年   733篇
  2003年   677篇
  2002年   530篇
  2001年   477篇
  2000年   370篇
  1999年   153篇
  1998年   90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家作为日本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对日本的政治有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对江户时代建立的"幕藩体制"以及昭和时代的"家族国家观"为中心,试讨论日本的家与政治统治的关系,得出日本的政治统治是以家作为其统治基础,家与日本政治统治紧密相连是日本家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学术界所关注的18世纪中西经济大分流的重要根源之一,在于此前发生的中西金融大分流.13世纪,当面临相同的财政压力时,无论是南宋政府超发的"会子",还是威尼斯政府发行的债券,理论上都是国家向社会发行的信用凭证,本质上均是国家信用的资本化.以国家信用的逻辑而言,南宋纸币体系极易崩溃的根源是国家信用不足,而威尼斯公债体制的稳定运行得益于国家信用之完善.两者之间国家信用的差异更是影响了后来的中西金融大分流,其主要的历史表现就是,英国在国家信用确立并强化的同时率先完成了金融革命,而明清时期的中国在国家信用依然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注定无法内生出金融革命.由此可见,公债体制或纸币体系只是通往金融革命的不同路径,根本驱动国家实现金融革命与崛起的是保障公债体制或纸币体系稳定运行的国家信用.这一点,对于今天中国经济的发展启示重大.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情况下,农村空巢老人的服务供给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多元主体参与对于农村空巢老人的服务供给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目前空巢老人的供给存在家庭功能弱化,有效供给不足;供求信息不对称,供需错位;多元主体参与程度低等问题。需要通过强化服务主体意识,提高服务的精准化程度,构建多元主体服务网来加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提高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质量与效率。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工作实际,深入剖析了新形势下档案事业发展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二是科技投入不足,三是专业人才匮乏,四是专业培训力度不够,五是工作人员状态不佳。本文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性提出了加强和改善档案事业体制机制建设的四条意见建议。分别是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推进科技兴馆战略、强化档案工作人员专业培训和努力构建档案事业工作新格局。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5,(10):70-76
全球性金融组织当前在减少贫困、货币创新、汇率稳定等国际公共事业领域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大集团性金融组织中的力量是不均衡的。特别是以金砖五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性金融组织所占话语权的份额与其所提供的成本、综合国力是极不对称的,为此金砖五国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小集团性金融组织)以满足本国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要。本文以奥尔森集体行动逻辑中的集团理论为基础,论证了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作为小集团联盟的范例在提供国际公共品过程中出现的必然性,并探究了金砖国家内部之间的利益博弈,提出中国最佳的博弈策略。  相似文献   
7.
8.
文章主要依据史料将中国消费品及相关服务供给模式的社会变迁大致区分为小农经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三个历史阶段。不同阶段供给模式的主要特征、分送方式、生态环境及其社会关系、消费体验存在明显的差异:小农经济背景下,乡村生活为主体,消费品及相关服务的供给以家庭和社区共同体为主;计划经济的再分配体制下的供给模式特征则以国家供给为主、家庭和社区为辅,市场严重萎缩;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消费品和服务的供给以市场为主,国家力量依然强大,家庭和社区萎缩。不同模式下社会成员的生态环境、权利义务关系、消费者身份认同及其环境后果,存在明显差异。在高调提倡践行可持续消费、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社会生活质量之前,还有许多具体而微的重要领域和论题值得深入细致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稳中承压,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力供给质量亟待提升。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改革不断深入,劳动力供求深受人口老龄化、新一轮技术革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及国际贸易环境影响,"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等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凸显。短期看,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对劳动者就业、收入、流动等活动带来负面影响。长期看,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参与率和劳动力供给规模将继续下降,解决我国劳动力供求结构性问题仍将是就业工作的重要任务。建议研究出台应对劳动力供给规模和劳动参与率下降、保护女性就业和减少就业歧视、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流动以及优化人力资本供给结构提升劳动力供给质量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社会治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较之经济生产,社会治理同样有着"供给—需求"的矛盾关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审视当代中国社会治理转型具有特殊意义。当前中国社会治理需求侧呈现三大根本性转变,即整体状态"由静变动"、纵向结构呈"葫芦型"特征以及横向结构显现"土客二元"矛盾。这些重要转变引领并要求社会治理的供给侧积极应对。对此,有三重调整路径可资遵循,即组织方式的弹性化转向、公共服务的大统筹升级和文化建设的治理功能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