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7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96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115篇
社会学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2.
本文从东亚世界整体关联的角度,探讨了近一个半世纪以来这个地区被卷入现代世界现代化大潮的总体进程,东亚这一巨变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分界线划分为两个阶段;它的复杂内涵可概括为四个过程与三大基本演变形式。对战前日本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成功”应待两点论,对战后东亚的重新崛起与新兴工业化地带的出现,应结合独特的时代机遇、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市场与国家、文化传统与现代性等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的综合分析,并从中探讨有关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走向现代化的新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3.
晚清士大夫阶层对于儒教文明的危机意识到甲午战败达到了一个高峰,康有为将之概括为"保国、保种、保教",获得了广泛的共鸣。比较一下张之洞、康有为和严复的保守方案,会发现三者在具体理解和具体主张上各有侧重,各有异同。具体来说,张之洞的保守方案重心在保国,严复的保守方案重心在保种,康有为的保守方案重心在保教。"保国、保种、保教"的主题也规定了中国现代思想的基本方向,是晚清思想界留给我们的一笔极其重要的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4.
5.
描述贵阳青岩八道牌坊的历史和现实状况,从宗教人类学的角度透视青岩牌坊反映的政治变局、社会空间和宗教变局,并进而分析青岩牌坊儒教教化的社会控制功能.青岩牌坊的建立标志着儒教话语对布依族班氏土司之民族宗教话语的替代,标志着国家权力对青岩地方权威的替代,标志着以汉族为主体的青岩士绅登上青岩地方社会的政治舞台;青岩牌坊在历史上发挥着宣扬"尚齿"、"守贞"、"尽孝"、"完节"等儒教观念的社会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6.
汉武帝为确立中央集权的统治体制,图谋通过对郡县的支配而扩大其统治领域并深化其支配.所以随着对周边民族的征服,紧接着设置边郡,从而对那些在习俗、语言、社会制度、经济活动等诸多方面具有异质文化性格的异民族,同样贯彻其郡县方式的支配.但是对边境地区的郡县支配具有一定的限界性.所以需要并行某种能够克服郡县支配的限界,更有效律地统治边境地区的手段,导入能使边境地区移风易俗的制度,即需要将重点放在通过郡县学传播及儒教理念.  相似文献   
7.
民间信仰——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民间信仰被定位成"封建迷信"而遭受打击,没有取得合法的地位,同时学术界对此也存在偏见,对民间信仰缺乏科学、客观的认识.本文通过民间信仰概念的由来及其演变、民间信仰与儒佛道三教的关系、民间信仰与王朝政权的关系、解放以来民间信仰的发展实态等四个方面,阐明民间信仰其实是中国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因此也是最重要的宗教传统,并提出民间祠庙可以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效舞台.  相似文献   
8.
越南作为我国一衣带水的领邦,在历史上曾长期处于我国汉文化的影响之下,作为汉文化的典型代表儒教和佛教在很早就传入了越南,并对越南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汉时河东郡毗邻京师,为京畿司隶校尉,政治地位弥足重要,农业经济居于全国前列,然史书评价这一时段的河东地域风习或民风时,皆以"纤俭习事"、"有深思之虑"或"有先王遗教"进行概括,这大都是根据自然环境的影响来进行的简单评估和因袭前人的说法,而此时河东更多表现的是尚武尚法的民风趋向,并由此显示出儒教不兴的文化状况,这些主要与战国以来在此地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10.
从梁启超开始的新史学重新将清朝官修史学的民族多样性缩减成为以儒学为核心的史统,后来的中外学者或者从儒学与皇权之关系、或者从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意识形态史.这样一种眼光将元以后中国的意识形态的多元性转变成了国家与少数民族关系的问题,并进一步在中西关系的知识格局中来审视今日中国,而没有看到,藏传佛教作为一种兼具宗教与知识性格的文化传统,对于中国意识形态史之转型的意义.本文综合考察了国内外学者的儒教中国论、佛王治世说和元代的知识格局变迁,认为从凉州会盟以后,藏传佛教体系进入中国,中国的意识形态史从儒学中心的结构时代进入了多元意识形态关系史的时代,这一知识社会学的眼光或将对传统中国的意识形态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