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劳动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29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54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首先分析了对审美积淀的各种论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原始积淀、社会文化积淀,以及生活经验积淀的内在特点,从而对审美积淀的意义作出了新的理解,认为审美积淀是感性个体在自身的发展完善中建构审美心理结构、丰富美的创造的动态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论文化的境界和层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典型文化定义的“元理论”考察 ,强调指出作为学术研究对象的文化 ,与认识过程的对象、与社会实践的改造对象均有所不同 ;其基本形式是“人以其文化物” ,其实质内容则是“具体个人对其特定和自由的精神生活的追求和享受” ,因而既是与不同的具体社会个体的社会层次和人生境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又是这种层次和境界的产物和具体体现。因此 ,文化哲学研究和一般的文化理论研究必须突破“观念的王国” ,进行基本研究立场和方法论视角的根本性变革 ,然后才有可能通过深入的研究 ,取得富有建设性意义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荣格学说曾从东方文化中得到重要启示。本文就其初源、方法特色、主要内容等探讨东方文化精神及思维方式的源流作用 ,指出荣格学说无论在意识的现实层面及无意识层面 ,都受到东方文化原型的启示 ,并对荣格学说与东方文化的共时性作了分析 ,分析其接合的历史、心理背景及共同的文化基础 ,认为荣格学说在心理健康的技术、重直觉重体验的特色以及辩证思维上与东方文化本质共通 ,期以促进中国文化的科学化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按照索绪尔区分共时性现象和历时性现象的思路,力图从感性认识的时间特点上说明人类意识的特性.我们首先确定动物与人的网膜象信息处理系统是历时性的动力学系统,但是人类语言活动已经明确地显示人脑又是共时性的信息处理器.本文依据贾德的视知觉实验对人脑的映象库和映象翻页机能做了详细叙述,指出人脑的映象勾连操作是人类感性认识的重要部分.人类的双子结构和双维度的映象动力学体系,使人脑截然不同于动物,人类依靠自己独特的感性认知、记忆和语言功能拥有世界,而不仅仅是认识环境和适应环境.  相似文献   
5.
6.
"重写文学史"已经成为众声喧哗的话语"运动".它夸张的氛围,骇人的规模,以及经久不衰的活力均确凿、无奈地表明:当代文学史无论是学科框架、规范的确立,还是价值的甄别与判断,都尚处于进行时.  相似文献   
7.
林语堂的文化阐释学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旋波 《学术论坛》2001,20(5):120-122
从对林语堂文化知识结构及文化阐释语境的分析,可知林氏后期秉持的是共时性的文化阐释观.这种文化阐释观是从逻辑的而非历史的角度诠释中西文化,它构成了林语堂文化思想的内在特征,并制约了林氏作品的文化维度.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以视觉为信息传播主体的"读图时代"报纸面临挑战。报纸媒体必须充分利用新闻图片将传统文字当家的版面"激活",同时图片运用要适当,从而既满足受众的"报刊视觉化"、"符号化"又无损阅读价值的需要。新闻图片叙事的空间共时性和视觉冲击力是优化报纸版面的有利条件。新闻图片的有效应用将助力报纸媒体"活"出精彩。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国时期的外语教学因处于中国近现代转型时期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清末民国时期的外语教学依据历时性发展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862至1900年的发端时期,1901至1936年的发展时期.1937至1949年的缓进时期。每个阶段的外语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师生课堂活动、教学方法的运用及学习成效等方面均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和历时性特点。同时,各个时期的外语教学也具有共时性特征:教学机构多种多样,日臻完备;教学目的合乎需求,个性频现;教学内容多搬英美,融汇中西;教学方法博采众长,争鸣不断;教师主体地位彰显,成效显著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Krashen习得理论模式的区别性标准作为衡量外语教学中习得存在与否,提出了异议。认为,从语言习得的本质性作用以及交际活动与语言环境的共时性研究结果来看,中国的外语教学中的准习得是切实可行的。文章指出,根据中国外语教育实情,从准交际入手,创造人为的准习得语言环境,是实现许国璋先生十多年前提出的由具形式的教育转化为不具形式的教育主张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