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8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5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2篇
人才学   1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81篇
理论方法论   38篇
综合类   537篇
社会学   43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由得位的皇帝出面,为因政变致死的皇位合法继承者彻底平反昭雪,或做出必要的政治道歉,还是有利于化解朝野怨气与社会矛盾的。可惜,在中国政治文化中,历代统治者恰恰缺乏这种政治传统、责任感和勇气。  相似文献   
4.
九叶诗派作为“一群自觉的现代主义者”,其诗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表现为“新诗戏剧化”的倡导,主张诗从艺术观念、思维形态到语言结构均呈现出鲜明的戏剧性特点;认为现代诗的核心元素已从情感变为经验,只有富于暗示力的文学经验才足当诗的反映对象与表现内容;提出诗歌抒情的戏剧效果主要指表现上的客观性与间接性,并介绍了里尔克式、奥登式、诗剧形式三种模式;强调对语言的二度规范以创造陌生化美感,注重意象的深层蕴含及通过意象运行来形成诗境.  相似文献   
5.
选本作为一种颇为特殊的文学批评形式,在诗歌传播接受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历代部分宋诗选本的定量分析,并结合文艺学和审美学的定性研讨,这是考量"江湖诗派"传播接受情况和文学特质的有效路径。"江湖诗派"在宋诗选本中的入选量,可以见出他们在中国诗歌接受史上的起伏变化,"江湖诗派"独特的文学质素使其在宋诗选本接受中具有了一定的诗学地位。中国诗学观念的发展演变,多样化的编选宗旨等众多因素影响着"江湖诗派"地位的沉浮升降,同时对"江湖诗派"的传播接受亦起到了平衡作用。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独立不倚的湖南诗人们坚守创作,涌现出一批批甘于与寂寞为伴的人们。尤为突出的当属湖南诗坛的常青树彭燕郊,其以深刻的现代性和民间性,不断实现自我突破,被誉为文学上的“彭燕郊现象”;其次,站在城市与农村边缘线上的“新乡土”诗群以田园牧歌式的抒写传达对乡土、家园的诗性,以及“6+0”诗歌从“知识分子”的写作立场表达对现实的思考与探索;“新湘语”诗群立意在日常生活的地方性写作之上。湖南诗人们于不事声张的耕耘中实现着低调的华丽。  相似文献   
7.
8.
就文学书写而言,中古时期,人们对鲸鱼的认识、想象与利用经历了一个有迹可循的演进过程:从魏晋时期零散且单一的象征性描写,到南北朝至隋唐初年咏昆明池诗的大量出现,再至盛唐鲸鱼诗的全面繁荣。鲸鱼的复杂面相被渐次、充分地展现在文学文本中。韩孟诗派及其以外的诗人有意识地运用鲸鱼来营造震荡光怪、瘁索枯槁的审美境界,鲸鱼意象对中晚唐文学的定型、发展均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杜甫笔下,鲸鱼不仅被文学塑造,还反过来言说文学,鲸鱼象征着雄劲刚健的文风,并与风雅传统相联系,成为中古文论的重要理论范畴。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随着企业管理中人本精神的传播,一些企业通过实施人本化的管理,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获得了很好的绩效和品牌价值,这是难能可贵的,我们首先要肯定这样的作法。另一方面,这类企业在表面上一团和气和"欣欣向荣"的背后,也有许多难以"与外人道"的尴尬甚至问题。比如,它们往往缺乏刚性和理性的制度体系,即便有制度,执行起来也是要靠关系、靠情感,甚至靠员工的感恩之心,而不是依靠制度本身。又如,往往只看到企业主一个人在忙活,其他人都只是听命于他,工作方面的自主性较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族团结的发展在经历了隋唐的第二次大整合之后,在宋辽西夏金元时又进入第二次大冲突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