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1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9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25篇
人才学   19篇
丛书文集   248篇
理论方法论   38篇
综合类   501篇
社会学   76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爱尔兰作家叶芝通过诗歌、戏剧、散文、传记等多文类写作,构筑了英语文学中一道丰富且独特的文学创作风景。该文从叶芝对爱尔兰古代历史文化传统的辩证性推崇、对英国殖民历史文化的解构、对人类历史循环论的建构三个角度,考察其文学创作中的历史维度,探讨其从历史沉思中汲取养分建构文艺思想,进而以文艺复兴运动来实现爱尔兰民族独立与复兴的尝试与努力。  相似文献   
2.
王超凡 《经理人》2015,(4):40-43
这个个子小小的年轻人,从侣岁的文学青年,变成了作家、出版人,随后又成了电影导演、公司董事长乃至文坛首富。面对着自己开创的财富“小时代”,这位年轻的商人仍然雄心勃勃,计划用一部部小说来征服电影屏幕、电视屏幕、手机游戏和音乐剧舞台。青春偶像作家、出版人、作家经纪人、董事长、导演、文坛首富……短短十余年,郭敬明给自己冠上的多个头衔,表征出他以“文学”为源头,以“粉丝”为受众的独特产业链条。他从码字开始,一步步打造出了属于“郭敬明”的文化商业版图。未来,这位年轻的商人仍然雄心勃勃,计划用一部部小说来征服电影屏幕、电视屏幕、手机游戏和音乐剧舞台。源头:《幻城》掘到第一桶金2003年,《幻城》发行当年创下84万册的发行量纪录,为郭敬明掘到第一桶金;如今,他的铅字搬上大银幕,3部《小时代》狂揽13亿元票房。文学创作正是郭敬明“吸金”的源头。2001年,郭敬明以《假如明天没有太阳》一文获得第三届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问题,学术界说法不一,大部分教科书以1917年为限.随着“重写文学史”“新文学整体观”等主张的提出,不少学者则主张把现代文学的起点前移.围绕1917年与1918年的《新青年》,运用统计学的方法,从现代的文学观念、文学创作以及现代文学场形成三个方面分析论证后,可以得出结论,即1918年应该确立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并由此可以管窥《新青年》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肇始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家庭科技》2014,(7):F0003-F0003
孙江月,男,重庆市丰都县人,鲁迅文学院学员,诗人、作家、书法家。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书画院会员。出版有个人诗歌专集《幻之水》、《孙江月诗选》,散文随笔集《大川东漂流记》。文学创作之余习字书法,认为文学也罢,书画也罢。功到自然成,而文化修养、积淀是一切艺术创作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5.
汉光武帝刘秀,本人为太学生出身,博览经学,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擅长应用文撰作,其诏令及交际文牍颇注重文辞,较少"浮词虚语"。严可均《全后汉文》辑有刘秀113篇文字。由于其伟大历史功绩的遮掩,后人较少注意其文学撰作方面的才能及其成就,但他的一百余篇诏令及文牍足以使他在汉代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6.
末代帝师陈宝琛是"同光体"著名诗人,一生交游广泛,交游对象集中在政坛和文坛,文坛主要交游对象有谢章铤、陈衍、郑孝胥、何振岱、林纾等人.文坛交游对其文学尤其是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谢章铤在诗词方面对其有所启蒙,陈衍诗论指导其诗作日渐成熟,与郑孝胥切磋诗艺促使其诗越发精密,具有了一定影响力,最终在光宣诗坛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7.
有时候,翻译未必真是翻译,翻译是改头换面的创作。林语堂的《中国传奇》中某些章节即是如此。在他的三个著名作品《薛伟》《张逢》和《促织》中,人物穿越生命的不同形态和时空:人变鱼、人变虎和魂化促织。但是,这些怪诞的形变中始终有一种不变的精神:即对自由的不懈追求。正是这种自由精神感动着英美读者,所以,林语堂的翻译重在传"神"——"精神追求"——而非字词句段文字对等的文辞神采,是一种精神的神采。但是,自由变形并未带来真正的自由,而是新的困境和枷锁。林语堂对自由还是有些矛盾迷茫的。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寄语21世纪外国文学依然用艺术方式追寻与审视历史进程、表达思想,其中美学和政治争论的中心常常又是语言跟世界的关系。作家们大都在感悟人类文明智慧的同时,对这一文明本身又抱有矛盾的态度,或加以正面表现,或加以拒斥反省。由于身处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他们在叙事视角、审美追求、呈现方式和行文品格上又各有千秋,但都不同程度地积极回应、参与或批判全球化进程,并在对20世纪文学传统的继承中展现人类新的自我与心路历程。作家们通过绘制、窥  相似文献   
9.
正岁末年初,王金双送来新作《十七年文学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以下简称《塑造》)。全书洋洋洒洒计30万字,由南开大学著名学者、博士生导师李新宇教授指导、审校、修改并亲自作序,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是作者在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加工而成的,是他南开大学五载寒窗苦读的结晶,更是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在"十七年文学"研究中具有突破意义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0.
<正>高晓声谈创作,是在给我的信里谈,不是在大庭广众前的讲台上谈,属于私房话。我把它们公之于众,以利于作家研究,文学研究。这些宝贵资料,我怕我辫子一翘,统统散佚,太可惜了。所以,我必须抢时间,除了隐去涉及个人恩怨的内容,余皆依从原貌。既为高谈,我便尽量少插话、不插话,相信读者看得懂,听得懂。先录1993年8月10日收到的信。冯士彦先生:信收到,我刚从太原、石家庄回宁。我手头事情杂而多,自己年纪大了点,动作又慢了,总是应付不过来,所以已经过去的事情,往往就丢开不管了。作品与争鸣那种评论文章,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