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1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5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声音作为表现手段的器乐音乐不同于语言艺术和造型艺术,它既不能直接表现某种情绪,更不能直接表述抽象的逻辑思维或思想。器乐音乐中参照文学文本创作出来的作品如何以声音来阐释建立在能够精确描写现实、表现情绪、表述思想的语言基础上的文本,除了定义为"标题音乐"的作品所反映出的方式外,还有一些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更大程度地体现了音乐和文学从整体上相结合的紧密性。德彪西作品《钢琴前奏曲》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这种结合,本文分析了其中两首《晚风中飘荡的声音与芳香》与《亚麻色头发的女孩》解读文本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李贺与波德莱尔本无生活交集,两人所处社会形态、历史背景与语言文字构成都有诸多差异。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也会体现出相似的历史进程,李贺与波德莱尔生长的社会都属于历史转折与精神文明陷入危机之时。他们以相似的艺术手段,对各自所处的社会生活进行理性再创作,从而揭示社会生活与艺术形象思维的本质规律,给后人留下了丰富多彩、富于个性、真实生动的诗歌典型形象与生活图景。  相似文献   
3.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交感论,打破了“真善美”相统一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创立了新的诗歌理论,为象征主义的产生铺平了道路,堪称象征主义的宪章  相似文献   
4.
梁洁 《天府新论》2002,(6):82-85
本文引入波德莱尔“美是惊讶”的理论 ,并将其作品与韩愈诗作了比较 ,得出结论 :韩诗的“以丑为美”实际是打破了“中正平和”的古代美学规范 ,打破了“真、善、美”相统一的理论原则 ,扩大了美的范畴 ,也扩大了诗表现的题材 ,而韩诗之“狠、重、奇、险”实际上也是一种惊讶 ,它可以造成感官冲动 ,从而实现惊讶 ,进而实现美。  相似文献   
5.
乔国强  陈娴 《江汉论坛》2007,(2):107-110
王尔德通常被认为是一位在创作中宣扬"唯美主义"、在理论上反对现代主义的作家.事实并不尽然,王尔德在"理论"与"实践"中常常有不相一致的地方.他在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秉承了波德莱尔关于"审丑"等理念,实践了现代主义的一些创作精神.本文试从分析比较王尔德与波德莱尔之间的"师承"关系入手,阐述王尔德在<道连·格雷的画像>中是如何"玩弄"罪孽的并藉此指出<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现代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6.
李贺与波德莱尔在人生经历上有着相似性,特殊的时代跟经历造就了其特殊的诗人敏感,他们都在不懈地寻求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之间矛盾的解决方式,都思考了精神痛苦的种种原因,并以多种主题在诗歌中发泄出来。两者在诗歌的爱情主题、死亡主题、时间主题及忧郁主题的选择上有很大的趋同性,在诗歌创作手法上也表现出某种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象征诗派     
明治三十年代(1897~1906),上田敏的译诗集《海潮音》(1905)以及大正初年永井荷风的译诗集《珊瑚集》(1913),把法国的象征派诗歌引进日本诗坛。法国的象征派诗的艺术特色是,富于音乐感,不直接表现事实、感情和思想,感觉性的暗示多于解释,含蓄多于畅尽,诗人不追求单纯明朗,不要求读者理解作者的意图,而追求半明半暗,扑朔迷离,使读者有似懂非懂恍有所悟之感。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是波德莱尔,主将是马拉梅、兰波和魏尔兰等。蒲原有明(1867~1952)生于东京,八岁丧母,中学毕业后,在国民英学会学习英国文学。对新声社的译诗集《于母影》颇感兴趣。…  相似文献   
8.
李云 《天府新论》2021,(3):124-131
“第三种人”和“浪荡者”分别是中西方“辩证意象”式的存在。“第三种人”和“浪荡者”所处地域背景不同,但都处在社会的变动转折时期。“第三种人”之于第一、二种人,“浪荡者”之于“大众”的关系是中西方社会动荡时代的特殊标志。“浪荡者”是西方现代社会走向后现代社会过渡时期的产物,而“第三种人”所在的社会背景和环境更为复杂,二者经历的“震惊”体验不同。鲁迅的杂文兼具了“第三种人”视角和“浪荡者”视角,在现实和历史的寓言里维持辩证和否定的逻辑启迪大众。  相似文献   
9.
超验主义是波德莱尔应和论的思想基础之一。对超验世界的顿悟与体验,虽与渡德莱尔年轻时嗜食兴奋剂有关,但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却与瑞典宗教哲学家斯威登堡的通灵术密切相关。文章不但阐明了波德莱尔应和论与斯威登堡通灵术的联系,也较细致地考察了作为宗教哲学家斯威登堡的身份和理论。由于事涉康德,也阐明了康德与斯威登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对中国象征派来说,波德莱尔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刻的,从美学观念到思维方法到表现技法,无不带有这种影响的印记.作为中国最早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在引进波德莱尔诗艺时表现出的某种程度的稚嫩,是不可避免的;但在引进时表现出的勇气和再创造精神却是难能可贵的,值得我们珍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