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4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12篇
管理学   59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11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402篇
理论方法论   56篇
综合类   943篇
社会学   32篇
统计学   8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39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基于陕西省白水县的农村反贫困实践探索,从发展性社会工作视角探讨经济赋能与社区融合干预对于残疾人脱贫发展的意义。 这一反贫困实践案例显示,贫困者的生计发展嵌入在其家庭及社区的关系性脉络中,依托于残疾人互助合作社的社区融合介入,有助于残疾人的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赋能,提升残疾人生计发展的内生动力。 同时,本地社会组织在残疾人反贫困中发挥关键作用,社会组织的能动性发展促进了多主体合作参与的贫困治理,也带动了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方法在反贫困实践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3.
玄言赋浅论     
本文对魏晋玄言赋的概念、发展轨迹乃至主要作家作品作了粗浅的论述。玄言赋是指在玄学出现之后 ,由于清谈风气的影响而产生的 ,以谈论玄理 ,表现玄学人生观和生活情趣为内容的赋作。它滥觞于正始 ,过渡于两晋 ,大盛于东晋 ,衰微于刘宋。玄言赋对玄理的表现 ,有的下陈玄理 ,有的借人物和山水景物表现玄学人生观和生活情趣。在文学发展史上 ,玄言赋有其自身的不足 ,但亦有其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诗经》叙事诗的文本中 ,赋所呈现的艺术情趣常常为人忽视。其实赋不独适于做空间上的铺写 ,它更能表现时间的迁延之于生命主体的意义 ;赋既可以用来抒情写志 ,也可以论述表面性的现象 ,从而引发想象 ;同时赋的表现形态 ,也拓展了文学表现和读者阅读的艺术空间 ,极具艺术范型意义。  相似文献   
5.
唐代赋论内容比较集中在对汉魏六朝古赋及唐代新体律赋的争议评价上面,并与当时文艺思想上不同倾向的论争相联系;而律赋理论及《赋赋》、《赋谱》等作则是具有时代特点的新成果,对宋以后律赋评论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咏桃赋初探     
咏桃赋既概括描写了桃的表征、功能和史迹,也寄托或抒发了作者的某种惑遇或情绪,表现了一定的社会历史情景,具有某种艺术价值和历史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7.
南朝时期盛行骈文,文士在创作骈文的过程中往往借鉴辞赋的创作手法,致使骈文呈现出明显的赋化倾向.具体来说,这种赋化倾向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将辞赋的典型创作手法运用到骈文创作中;二是讲究工整的排偶,推动骈文走向成熟.此外,文中用韵以及文末杂用骚体句式也是受辞赋创作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8.
司马相如创立的汉代大赋被认为是对西汉盛世的颂美之作,但从辞赋的抒情传统、西汉文人普遍的境遇以及司马相如自身的遭际来看,在司马相如的盛世颂歌里还有一种无法掩藏的盛世文人的失志之悲与幽怨情怀。  相似文献   
9.
对联是一种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独立的文学样式。对联是由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的格律诗脱胎而来的 ,是在中国特殊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 ,是一种纯粹中国特色的文学样式。文学史和文体学应该给对联以应有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客家山歌具有中原传统文化的特色,尤其在语言方面,承继了中国传统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并且运用得很得当,由客家山歌入手,研究中原文化的承继,较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