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4篇
丛书文集   74篇
理论方法论   24篇
综合类   113篇
社会学   3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称“新感觉派”后起之秀的黑婴是唯一一位跻身于1930年代中国主流文坛的南洋华侨作家。这位生于荷印棉兰,长于广东梅县,深造于“魔都”上海的新一代南洋华侨,在“民国时态”浓郁的南洋氛围中登陆沪上文坛。在此跨文化的激烈碰撞与深度融合中,黑婴经由“乡愁”的激发与引领,讲述了新一代南洋华侨青年的苦难、迷惘以及艰难的蜕变。今天看来,这种包含着独特生命体验和丰富历史痛感的文化乡愁,正是南侨作家黑婴在“华文文学”和“海派文学”的脉络之外,贡献给中国现代文学真正而独特的“新感觉”。  相似文献   
2.
被称为"潮籍女诗人"的许心影,既秉承了父亲许伟余的国学修养,擅长古典诗词文赋;同时也继承了父亲在潮汕首开白话文创作的先锋思想,创作有现代抒情诗歌、散文和小说。许心影青年时代即闻名于潮汕文坛。1926-1934年期间曾在上海就读大学以文为生,是30年代上海文坛的知名女作家。1934年后离开上海回到汕头以教书为生,业余创作,在当地报刊杂志发表大量诗文。她一生创作丰富,其作品文笔优美,意境深远,浪漫感伤,作品主题反映了现代新女性追求自我解放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3.
人们对江湖人的最深印象大约是他们的“武”。因为人们说到江湖人的第一反应是:他谈的是“武侠”,联系泛滥于文坛艺苑的武侠小说和韩非子所说的“侠以武犯禁”,便会认为有武艺才能算是侠,才能算是江湖人。去年我在《文史知识》发表了一篇《话说游侠》,一开始就说最早的“侠”与武功没有必然的联系。“侠”不是指有武艺之人,而是指有朋友追随的人。  相似文献   
4.
米子 《现代妇女》2008,(2):60-60
时尚传记篇 <二三毛--三毛传记>辛唐米娜 著 珠海出版社 很多人因为爱上三毛的文字,而喜欢上这个女人.在中国文坛上,从来就不缺乏才女,但是,一直都没有既有侠女风骨又是贤妻的才女.她写做饭,写结婚,写看人洗澡,写沙漠邻居,写沙漠的娃娃新娘……她谨慎地挑选着生活里可以作为写作对象的人和事.一本"三毛传",只看名字,便是十分的吸引.  相似文献   
5.
“炼火”生涯 烧炭这个行当儿古已有之。炭是从皇宫到民间的一种重要能源供给,烧炭则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之一。只不过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新技术、能能源的开发和使用,烧炭这个行当儿日渐衰微,近乎绝迹。本文就是耍从烧炭说起,聊一聊潜心烧炭8年整,烧去了自己一身稚嫩烟气,炼就了两只洞察时世的慧眼,在中国文坛上“炼火”了的京味作家刘一达。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作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博采齐梁以前的美学成果。刘勰在《序志》篇中讲到"选文以定篇",文化选择成为影响《文心雕龙》创作的一个主要方面,儒家思想、五经典范和雅俗之辨则是这一方面的三个影响因素,而《文心雕龙》的创作背景也对"选文以定篇"的标准和原则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南都学坛》2016,(4):41-46
元代文坛在雅俗分流的同时,还出现了这样一批作家,他们既从事诗文词赋等传统雅文学创作,又从事戏曲(杂剧或散曲)、小说等新兴的俗文学创作,身兼雅俗,即雅俗双栖的作家。从雅俗双栖作家队伍状况来看呈现出持续时间长,流布区域广,涉及文体兼擅多元等特点。从雅俗不同文体之间关系看表现有二:其一,文体各用、泾渭分明。这类雅俗双栖作家,由于文学观念等因素影响,他们的雅俗创作,无论内容还是风格上都严守各体、泾渭分明,诗文饱含忧国忧民的社会关切,但散曲却是另一番活泼的市井民俗、男女情爱;其二,文体互用、雅俗融通,雅俗文学虽然各有自己的特色,但并非互不关联、各行其路,更多的是雅俗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融通比如雅俗各体语言相互借鉴、同一题材运用不同的文体表达等。双栖现象形成原因主要有元人雅俗文学观念的趋同性和雅俗文人之间的交往等方面。总之,元代文坛客观存在着作家的雅俗双栖现象,雅俗各体的创作并非彼此割裂,而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融通。用"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观念或单一文体的视角去认识元代文坛,对元代文人的认识难免会出现诸多误读,关注雅俗双栖现象,有助于我们对元代文人及元代文坛有一个新的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站在全国文坛的制高点上俯瞰全国,陕西的文学成就可谓一山独尊。已经作古的,路遥、柳青、杜鹏程等,风头正健的贾平凹、陈忠实、高建群等,都引人注目。但陕西文学家的成名之作都不在陕西出版,陕西作家发表文学作品的主要阵地也不在陕西,出版与发表现状及其所滋生、寄生的现象决定了陕西文学作品出版的尴尬与徘徊、困窘与迷惘。陕西文学作品的出版之路何在?怎样才能让陕西文学作品的出版在全国独领风骚?本文试图结合陕西人民出版社的实际情况探讨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清代文坛和官场曾出现不少山东德州籍名人,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卢见曾即是其中之一。卢氏在雍正和乾隆两朝宦海沉浮近四十年.先后在扬州两任两淮盐运使,并在学术和文坛颇有建树,深得时人称赞。沈起元称誉:“余同年卢子抱孙,山左名士,擅诗歌,通古今,抉理治事,如昆刀切至,庖丁解牛,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40年代之前,已经形成了关于乡土文学的题材范围、表现对象、艺术走向等问题的几种不同的理论观点,而这些理论无法满足1940年代的现实需要,因此,这个时期的左翼文坛对"乡土文学"从概念到精神内涵都进行了再选择。"乡土文学"这一概念在1940年代及其以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从理论批评话语中消失了,早期乡土文学的内在品格也逐渐从文本中流失。同时,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关乡土文学的理论分歧以及1940年代的左翼理论也隐伏了新时期以来质疑早期"乡土文学"艺术成就的思维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