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2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7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代理家长”能为留守儿童带来春天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留守儿童中,有些由在家的单亲(一般为母亲)看护,有些被留给了祖父母、兄弟姐妹、亲戚、邻居等父母之外的其他人代为照料。留守儿童因为无法享受到家庭正常的抚养、教育和关爱,其权益受到了严重的侵害。不仅如此,由于家庭教育存在很大的缺陷,他们的健康和安全都难以得到保证,有的留守儿童从小就染上了诸多不良的社会习气,有的则因心理长期压抑而导致了行为的偏差或性格的扭曲,部分甚至成为一系列让人难以置信的“恶性事件”的主谋者或被害人。这就是近一年来才被人们聚焦的“留守儿童问题…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谁在谈,谈什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振兴战略已经形成综合政策、理论和实践的分析思路。 主流政策派以供职于国家政府部门的学者型官员或研究人员为主,其焦点在于如何完善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 主流政策派立足于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阐释,对乡村振兴战略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必要性、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机制以及规避误区作出论证。 学界理论派重点关注乡村振兴的立论基础和基本模式,乡村振兴具有多种立论基础,而乡村振兴的基本模式则具有保底式发展、内生式发展和依附式发展三种向度。 基层实践派以基层一线工作人员为主,以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为发力焦点,其中县级干部扮演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冶和“施工队长冶的角色,乡镇干部则是加速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践行者,而村干部则构成乡村振兴最基础和最坚实的力量。 然而,在几乎所有的讨论中,作为乡村振兴主体的农民却集体失语,并再次被政府和学者普遍“代言冶。 未来乡村振兴的探讨方向应重点推进乡村振兴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的“上下结合冶,深化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理论研究,加强乡村振兴的社会动力以及乡村振兴多元实践等方面的理论概括,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讨论、规划和行动,从而推动乡村振兴政策、理论和实践的“大循环冶。  相似文献   
3.
农村留守老人的供养制度主要包括以种植或养殖为基础的自我供养、以晚辈支撑为基础的后代供养和以福利支持为基础的社会供养.对中国留守老人而言,“居家养老”仍会是未来一段时间符合乡村现实的养老方式.目前,“居家养老”所依靠的自我供养和后代供养逐渐呈现衰微的趋势,社会供养也十分有限.文章通过对留守老人社会角色的重新认知,可以发现他们并非“废弃的生命”,而是乡村重要的根基.立基于留守老人生命价值的供养制度应当包含:基于“分享”理念的福利制度,使留守老人从社会财富中分得应有份额;基于“大健康”理念的医疗制度,对留守老人的健康进行防微杜渐式关照;以“自下而上”理念为基础的文化制度,使留守老人真正获得精神喜乐.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城乡教育因急速变迁而产生了痛楚。在打破传统中国“无差别统一的城乡良性循环”,推进近代“新式教育”以来,城市剥削和压迫乡村的城乡关系就决定了中国教育一步步地失去乡村,失去了传统中国的乡村文化和乡村价值。21世纪以来的“办学城镇化”更进一步在空间上和地理位置上使得中国教育失去乡村。一百多年来,中国教育不断地接受逐步失去“乡村”的事实,中国乡村也在外部压力下被迫应对“新式教育”以及“办学城镇化”的诸多调整,最终促成了今日我们看到的中国乡村教育之现实:如果说乡村有教育,也是城市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文章概述了《寻找中间地带——发展干预社会学研究》,主要介绍了西方发展干预思想的演变历史。相关理论以及在发展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为发展干预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6.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留守儿童中,有些由在家的单亲(一般为母亲)看护,有些被留给了祖父母、兄弟姐妹、亲戚、邻居等父母之外的其他人代为照料.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我国农村改革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进行了历史回顾,将其分为1986-1992年、1993-1999年和2000-2011年三个阶段;分析了改革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科学发展观”的社会经济发展观的变迁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影响;对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进程和人口变化趋势、农村社会结构变化和农村教育问题的分析认为我国农村中小学向城镇集中的速度过快,远远快于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指带户籍和市民待遇的迁移)的速度,由此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文章认为将农村学龄人口减少作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动因,只是问题的表象,地方政府之所以会做出与实际需求相脱节的学校布局调整,在于盲目追随发展主义所致.  相似文献   
8.
农村互联网的拥有和使用:有关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有关信息通讯技术与发展的一些主流观点的回顾以及对农村互联网拥有和使用的现状的微观社区调查,认为“数字鸿沟”并不是简单的物理上的二元“拥有”或者“没有”概念,而是一个关涉到行动者与技术之间互动并产生意义和结果的层次差异的概念,因此所谓的“鸿沟”并不是单纯的技术设施或产品能够消除或者弥合的;而目前“技术促进发展”与“消除数字鸿沟”等概念本质上更多的是“发展”大旗下的技术增长与技术消费。  相似文献   
9.
笃信农村工业化的宏大叙事,先入为主地将农村和普通农民界定为整体落后及需要工业化去带动和发展。底层叙事关切底层的具体生存遭遇,反对采用经济的、简化的、单一的视角将底层群体进行"数字化"后的"为权势代言"。实地研究表明,在工厂场域,作为农村工业依赖主体的当地兼业农民,隐忍于资本和权力结盟带来的苦难和社会暴力;在社区场域,资本借助权力汲取土地等资源,"扰民"抗争曲消解为"夹缝中的表达",无法彻底维权。在乡村工业化背景下,应抛开主流话语建构的共赢幻象,警惕村庄权势阶层借助"公"话语的合理性掩饰实现"私"获益,重新审视如何保障底层农民实现"安所遂生"。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