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6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2篇
社会学   2篇
统计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有企业改革正在向更深层次推进 ,与此同时 ,一批民营企业生机勃勃 ,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迅速发展壮大。然而 ,尽管民营经济正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但它在金融市场上 ,特别是证券市场上却得不到相应的重视 ,缺乏直接融资渠道。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问题进行研究 ,以便于进行有针对性的对策研究。一、有利的条件与存在的问题党的十五大以后 ,国家、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采取了有力的政策措施 ,扶持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如北京市在党的“十五大”闭幕不久即率先召开民营科技企业工作会议 ,表彰优秀民营科技企业 ,以市政府…  相似文献   
2.
日本发生9级地震,并引发海啸、核泄漏后,江苏太仓市侨办十分关心旅居日本的华侨华人安危,第一时间通过电话、邮件等形式联系15位太仓籍旅日侨胞及他们在中国的亲属,了解他们在日本工作和生活情况,向所有旅日侨胞及家属表示诚挚和亲切的慰问。  相似文献   
3.
正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在《大家不同,大家都好——关于学校特色发展问题的思考》报告中指出:"特色学校就是核心价值与附加价值的统一。核心价值就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施国家的课程标准、落实国家的培养目标;附加价值就是自身改革的切入点、自身的个性追求、自身的独特传统。根据办学理  相似文献   
4.
文章尝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语篇中局部显性态度和宏观隐性态度的实现。在局部显性态度层面,态度表达的整体事件模型包括诱发物、内心态度和行为反应3个因素,共处一个事件模型中的这3个因素会在语篇中有不同程度的凸显,同时也出现用诱发物特征和行为反应特征来转喻内心态度的情况。其次,在态度的表述中还涉及隐喻。一是两个事件域之间的隐喻,即将已经存在事件的评价投射到当前事件中,形成对当前事件的评价;二是通过精细隐喻将某一具体事物的特征投射到被评价物之上,形成对被评价物的态度表征。在宏观层面,语篇会激活读者大脑中的认知图式,架构出语篇的宏观隐性态度。语篇架构的宏观隐性态度与词汇语法资源表示的局部显性态度可能形成一致、局部显性态度缺失、及宏观隐性态度对局部显性态度压制3种关系。  相似文献   
5.
新形势下农村社会矛盾呈现主体多元化、类型交叉化、表现形式复杂化、解决方式群体化等特点。产生的原因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基层干部化解矛盾的能力不高,预防调控机制不健全。预防与管理农村社会矛盾要创新思路,建立健全处置和化解社会矛盾的工作新机制,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6.
经过最近几年的高校扩招和民办高等教育的兴起,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向基本实现大众化教育的目标迈出了可善的步子。但在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也随之产生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应该通过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7.
外宣翻译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过程中的外宣翻译成为了文学、文化、翻译及媒体界讨论的热点.巴赫金的思想对当代人文学科有着重要的影响.梳理巴赫金的主体间性、对话性和积极接受思想,结合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案例,阐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身份确定问题、对外翻译中的对话性问题以及读者的积极接受问题.巴赫金的思想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一条在对话中传播,在交往中构筑主体间的意义地带的可借鉴之路.  相似文献   
8.
关于十二世纪蒙古族社会的性质,是蒙古史中争论较大的一个问题。一些同志认为,十二世纪蒙古族社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另一些同志却认为,当时的蒙古社会已经发展到奴隶占有制社会。我同意后者意见。一九六二年九月号《民族团结》发表的两篇有关这个问题的文章,进一步论述了前一种意见。根据这两篇文章的论述,据我看来,目前关于十二世纪蒙古社会性质问题争论的关键,是当时蒙古社会生产力究竟发展到了怎样的水平;当时蒙古社会的基本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什么性质;蒙古社会的奴隶是什么性质;在一二○六年以前,蒙古社会中有无国家机器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关于汉代乌孙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孙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民族。公元前二世纪以前,他们劳动、生息在河西走廊一带,公元前二世纪初,移居于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本文拟就乌孙的原住地及其西迁、西迁后住地的范围、乌孙与汉朝政府的关系、乌孙社会的性质等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提起“西域”,人们脑海里立即就会显现出一个一定的地区,而且似乎是清楚的。但是仔细推敲起来,特别是比较具体地指出它的范围,说出它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变化,似乎并不容易。许多著作和文章在谈到“西域”时,就几乎各执一义,相差万里。解放后出版的通史迄今不过五、六种,而对“西域”的解释,就达四、五种之多。特举几种有影响的著作来看: 范老的《中国通史》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和中西关系,都有很深入的研究和敍述。在这部通史的第二册中,专门对“西域”作了解释。按范老的看法,在汉代,“西域”有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