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6篇
综合类   3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四个自信”是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其对基层党员的影响理应是深远的。通过问卷、访谈以及文献分析等方法调查了以浙江省嵊泗县为代表的基层党员对“四个自信”的坚定状况。调研结果表明:其在总体上的坚定情况是可喜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通过对比参与调查的基层党员和非党员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从民生问题、贫富差距扩大趋势、理论宣传教育程度和发展实际问题等方面分析原因,并据此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王阳明虽以批评朱子起家,但也继承了朱子天理思想。在阐释良知时,阳明在相当程度上就是从天理的角度来说的;在天理、人欲之辨上,王阳明也承袭了朱子的基本立场。阳明对朱子天理思想的继承为良知的客观性、普遍性作出了有力论证,也带来了问题。首先,以天理为心之本体、为至善者,以人欲、私欲为恶,这看上去似乎没什么问题,但在“去得人欲,便识天理”的论调下,理与欲就处于非此即彼的关系中。如此,感性欲望的地位就不得独立,意义就不得彰显。其次,以超验的天理诠释良知,会使作为人内在成德根据的良知抽象化,从而使阳明心学陷入二重性的困境,在学理上有走向分化和破败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早期马克思主义学者队伍分化有其客观必然性。转型期中国社会现实的复杂与多变,是导致队伍分化的社会根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呈现出发展性和复杂性,是导致队伍分化的思想根源;早期马克思主义学者的队伍鱼龙混杂,是导致队伍分化的组织根源。早期马克思主义学者队伍分化又带有主体选择的偶然性。阶级立场、政治理念是影响主体选择的内在因素;党派聚散离合、人际网络等个人机缘是影响主体选择的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4.
诚信与信任具有语词的“家族相似性”和文化同源性。在传统社会,诚信与信任相关,但并不必然导致信任。在现代社会,公民诚信呈现出伦理复杂性,而与之相连的公共信任要么建立在纯粹预期之上,要么建立在利他主义价值观基础上,二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信用既非诚信,也非信任,但又与二者关系密切,信用评价既能反映公民诚信状况,又能为公共信任提供制度保障。“道德银行”以信用评价为公民诚信与公共信任创建了沟通机制和反馈机制,深入挖掘“道德银行”有助于理解三个概念之间的微妙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5.
抗战前后,国民党官方色彩的史学编纂活动相继展开,国民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战事史料征集会和国史馆筹备委员会等史学编纂机构纷纷成立,其史料搜集力度之大、史家参与之众、后世影响之深,皆成为民国学术的重要特色。其反映了国民政府保存文献史料的不懈努力,亦是在抗战建国宗旨下激励民族抗战、重塑国民意识的一种手段。然而,受时局跌宕、资金短缺、机构本身效率低下等因素的掣肘,相关史料编纂工作不免事倍功半;然其存留史料之功,实应值得珍视。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髓,中华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质,其中有着深厚的人文积淀。人文关怀思想发源于中国的礼仪文化。中华礼仪文化强调约束自己,尊重别人,生命关怀,和谐共处。经济上日益强盛的当代中国应充分重视继承发扬中华礼仪文化中的人文关怀,用中华礼仪这个"魂"来教化和治理社会,弘扬真善美,净化社会风气,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吸引力,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货币理论内蕴货币哲学与货币文化。马克思货币哲学既是货币文化的制高点,又是指导人们研究货币文化的科学理论。从马克思货币哲学视域论述货币文化,着重探讨货币经济职能之外的文化职能。剖析马克思货币文化的主要价值与基本特性,揭示马克思货币文化的核心问题。货币在进入数字化时代之后,传统的经济职能部分弱化,而文化职能却在提升。发掘马克思货币文化内蕴的货币文化职能与文化价值,推动货币文化发展和货币政策创新,有助于展示马克思货币理论在当代的新视野与新格局。  相似文献   
8.
“物化意识”是商品成为社会的普遍范畴(即资本主义)的产物,现实生活的物化是“物化意识”产生的生活基础,当代的哲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是物化意识的外在表达。卢卡奇的物化意识思想,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思想,而且在哲学层面上激活了马克思主义,同时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和当代意识形态批判理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区域形象是一种无形资产和战略资源,是区域“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塑造良好的区域形象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区域对外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区域内其它资源优势的发挥,有利于优化区域社会环境,提高区域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和区域综合竞争力。因此,塑造良好的区域形象,直接关系到区域的长远发展。在区域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区域良好形象的塑造,要以区域综合实力的不断发展,为区域形象塑造提供有力支撑,要有一个系统的塑造区域形象的实施战略,同时要重视不断提升区域公众的文明素质和形象意识。  相似文献   
10.
“IP”中凝聚的价值呈现为体验价值、想象价值、共创价值。作为资本符号本身,“IP”经历了由人际交往资本符号到网络虚拟资本符号的演变,最终在当今流行的语境氛围中确立为生命价值资本符号及其聚合体。“IP”的价值转化有两条路径:“IP”的人格道德化和道德人格化,前者主要反映出一条社会伦理心态中的“价值动力链条”,包括善的自我完型动力、善的凝聚传播动力、善的价值整合动力;后者主要包括“IP”在形象维度、需求维度、意义维度中的现实塑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