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2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28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188篇
社会学   2篇
统计学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he North American Carbon Program (NACP) was formed to further the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sources, sinks, and stocks of carbon in Earth's environment. Carbon cycle science integrates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providing decision-support information for managing climate and carbon-related change across multiple sectors of society. This investigation uses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CoP) to explore the role that the NACP has played in connecting researchers into a carbon cycle knowledge network, and in enabling them to conduct physical science that includes ideas from social science. A CoP describes the communities formed when people consistently engage in shared communication and activities toward a common passion or learning goal. We apply the CoP model by using keyword analysis of abstracts from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to analyze the research outputs of the NACP in terms of its knowledge domain. We also construct a co-authorship network from the publications of core NACP members, describe the structure and social pathways within the community. Results of the content analysis indicate that the NACP community of practice has substantially expanded its research on human and social impacts on the carbon cycle, contributing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how human and physical processes interact with one another. Results of the co-authorship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demonstrate that the NACP has formed a tightly connected community with many social pathways through which knowledge may flow, and that it has also expanded its network of institutions involved in carbon cycle research over the past seven years.  相似文献   
2.
读书分两种目的,或为修身(做人)而读书,或为治学(立业)而读书,相应有两种读法:为修身而读书当重在一个“悟”字,为治学而读书则当重在一个“懂”字。《论语》在记载、誊写、编纂各个环节造成了语境缺失,使读“懂”《论语》变得很困难,要读懂《论语》就要尽可能恢复《论语》的语境。其基本做法,就是根据《论语》章中所透露的信息(诸如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来追寻某言某事得以发生的场景,以追溯其言语背景。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思维方式的历史演变、内涵及固有属性,对意识形态进行了多角度的论述,认为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相关性,二者相互作用对意识形态的灌输和与之相应思维方式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印梅 《学术探索》2012,(12):69-73
本文以江苏省2005年7月至2010年12月的数据为样本,基于毕肯戴克—罗宾逊—梅勒茨条件重新检验了汇率变动与江苏省进出口贸易的关系。结果显示,江苏省进口、出口需求及出口供给均富有价格弹性,出口供给的价格弹性值最小;对出口需求影响最大的是国外的物价水平,其次是国外的收入水平,最小的是出口价格;地区产出能力对出口供给的影响要远大于出口价格;地区物价水平对进口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进口价格。相对而言,地区收入的影响最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江苏省进出口贸易满足毕肯戴克—罗宾逊—梅勒茨条件,产出高速增长等非价格因素是人民币升值而贸易收支未受影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一个有趣的比喻出发,把冲突法比作"独孤九剑",来说明冲突法和一般的法律之不同,是一种法律选择之法。接着从法理角度、历史角度、实然角度、应然角度来对冲突法进行定位。最后,重新强调了冲突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体系,并指出了掌握冲突法的关键是注意其间接性,力求使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国企总部(委托人)授权生产单元(代理人)进行的成本控制通常在不对称信息下实施,不对称信息导致激励方案的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委托人将代理人成本控制绩效提供的信息考虑进去修订方案,促使后者以低努力来避免未来更严格的方案,棘轮效应出现。本文探讨无跨期承诺合理假设下的这一现象,研究发现,为最大化效用,实现分离均衡的激励方案更为理想。最优值处,分离均衡状态下,信息租金和努力程度得到较好的权衡,而准分离均衡或混同均衡,棘轮效应产生了比静态模型中更强的激励。委托人需要支付高额租金诱使代理人揭示其真实类型,但国企实施的"限薪令"可能会阻止这一行为,从而无法实现分离均衡。  相似文献   
7.
出口卡特尔是与出口有关的限制竞争协议,其针对的目标市场为外国市场。各国关于出口卡特尔反垄断豁免的立法模式包括明示豁免和默示豁免,这反映了各国对垄断的实体性标准认识的不同。出口卡特尔豁免的限制性条件主要为不影响本国市场和不限制国际贸易,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出口卡特尔豁免需要各国在竞争政策方面进行国际合作,在WTO体制内,各国对出口卡特尔的合法性问题存在着重大分歧。  相似文献   
8.
金融危机与我国弹性工时制度的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同仙 《阅江学刊》2009,(2):98-103
我国法律规定,企业要实行不定时工时制度或综合计算工时制度,除要具备规定的生产或工作特点条件外,还必须要向国家劳动行政部门履行审批手续,只有获得国家劳动行政部门的批准才能实施指定的弹性工时制度。金融危机爆发后政府由严格控制转变为鼓励企业实施弹性工时制度。因此政府必须要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处理好行政能动和司法理性的关系;建立弹性工时制常态化的审查机制,赋予司法对弹性工时制度实施的最终审查权。  相似文献   
9.
不同民族的价值诉求都具有本民族的精神文化特征。在中西方大学校训中亦如此。中西方大学校训既有共同性的价值诉求,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从跨文化比较的角度揭示中西方大学校训的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对于推进跨文化交际研究和充分借鉴西方大学校训的优点,以加强我国的校训文化建设,都有很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面临着主导地位被动摇、影响范围被削减、指导作用被削弱的边缘化境况。本文从认识的角度,通过认识的主体、客体和中介系统三方面比较系统的分析,探讨了边缘化的原因,指出马克思主义边缘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