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1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9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1篇
人才学   8篇
丛书文集   149篇
理论方法论   18篇
综合类   519篇
社会学   4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究公示语言语行为以言成事的语用翻译策略,构思出言语行为的多元框架结构,展示语用理论对公示语翻译策略的动态阐释力。  相似文献   
2.
有时候,翻译未必真是翻译,翻译是改头换面的创作。林语堂的《中国传奇》中某些章节即是如此。在他的三个著名作品《薛伟》《张逢》和《促织》中,人物穿越生命的不同形态和时空:人变鱼、人变虎和魂化促织。但是,这些怪诞的形变中始终有一种不变的精神:即对自由的不懈追求。正是这种自由精神感动着英美读者,所以,林语堂的翻译重在传"神"——"精神追求"——而非字词句段文字对等的文辞神采,是一种精神的神采。但是,自由变形并未带来真正的自由,而是新的困境和枷锁。林语堂对自由还是有些矛盾迷茫的。  相似文献   
3.
功能语言学和语篇学对照应的研究反映在语用学里就是指示研究。指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称指示 ,而对方位指示 ,尤是其对this和that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本文结合语言学界对照应和指示的发现 ,探讨了this及其复数these作为指示和照应手段的若干方面的用法 ,如近指、文内照应、文外照应、回指、下指、具体照应、笼统照应、事物照应、概念照应、思想照应、中心词照应、修饰语照应等 ,重点放在心理近指上。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隐喻思维和词义延伸之间的关系, 指出隐喻思维通过类比认知使词义延伸成为可能;隐喻思维在词义延伸中所起的辐射和链接作用;我们应该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来分析隐喻思维在词义延伸中所起的辐射和链接作用.  相似文献   
5.
哲学和隐喻作为人类研究的对象历史悠久,二者关联紧密.人类的语言系统中由于未能分化出一类专门的哲学语言,因而造成了哲学表达的困惑,而隐喻作为所有语言形态中的"共有因子"弥补了既有的日常语言、科学语言和诗歌语言表达哲学的局限性.隐喻不仅能起修饰作用,能传达信息,还能表达真理,因而契合了哲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鉴于英语教学重心向语言输出和运用能力的转移,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富兰克林说(1706-1790):告诉我,我会忘记;教给我,我可能记住;让我参与,我才能学会.因此,怎样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和积极的参与者成为教师关注的话题.本文通过实证研究调查了利用合作学习法提高英语课堂学生参与性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对比分析了实验班和控制班课堂参与状况,并对合作学习的实施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 Leech对言语行为的分类模式为基础 ,对英文商务信函重新分为合作类信函、和谐类信函、竞争类信函和冲突类信函等类。合作类信函突出简洁明了的语言特点 ,和谐类信函突出积极肯定的语言特点 ,竞争类信函突出亲切自然的语言特点 ,冲突类信函突出间接委婉的语言特点 ,这些语言特点的应用都是以突出交际双方的内在利益关系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8.
中西方学生课堂提问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53名中国留学生和57名欧洲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中西方学生处理课堂疑问的方式及其原因。调查发现,与欧洲学生相比,中国学生较少在课堂上向教师提出疑问,较多以单独的形式在课后向教师提问;这些不同之处则源于中西方学生对学生课堂提问持有认识差异。从文化、教育等方面对形成差异的深层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直至20世纪初期,情节,即舞台上演出事件的组织一直被认为是戏剧的支柱.但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戏剧情节的重要性已在后现代及其他反现实主义剧作家的手中被系统地蚕食或改变了,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剧作,把情节或边缘化,或置换掉,或戏仿掉.最近,几个实验派作家更是对情节的概念进行了更为激进和颠覆性的处理,不仅导致对情节这一概念的意义进行重新评价,而且也对其性质与功能进行了质疑.本文以具体文本为例,探讨了三种特别复杂有趣的情节安排.  相似文献   
10.
威廉.福克纳在创作《喧哗与骚动》时深受当时的流行思潮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因此这部小说无论是在情节内容的设计中,还是在创作手法的运用上都融入了大量的心理分析元素。弄清这一点,有助于读者从人类心理角度对小说的主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更好地领略这部帮助作者摘取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的独特魅力,进而更好地解读作者及诠释同类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