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5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27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60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对于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孔子思想有时代局限性,他的等级观念、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等,我们必须抛弃;但对他的仁爱思想和以德治国的思想应该给予肯定.  相似文献   
2.
林默 《社区》2010,(2):8-8
秘书是宣言书 当秘书,高明就高明在他们熟谙中国的为人之道:“士为知己者死”。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秘书,第一要务就是向领导表忠心、尽全责。虽不需要什么宣誓形式,但每一个毕恭毕敬的秘书,都在向自己的“主子”发出无声的忠诚宣言,每一个忠心耿耿的秘书,也必然会有一个前程似锦的仕途。  相似文献   
3.
对鲁迅和周作人的人生选择进行评述 ,并对人生观的一些问题作了思考 :一是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如何看待和处理个人本位价值观和国家、民族利益的关系 ;二是做什么样的人 ,当代青年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是为人和为文的关系 ,不能因人废文 ,也不能因人定文。  相似文献   
4.
曾看这样一幅水墨丹青,一大幅卷轴上只有几株寒梅,傲然待放,笔法苍劲有力又婉约细致,把梅花的美描绘得恰到好处。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那整幅画中大片的留白,也许是一片冰封,也许是茫茫雪原,让人久久思索、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5.
清真雅正是清代朝廷推行的衡文准则,包括在理、法、辞、气等方面有所要求。为了引导生徒作文步入正轨以及促进健康文风的形成,清代一些书院将清真雅正纳入八股文教育的范畴,清真雅正在书院学规、课艺甄选、课艺评点等内容中有着重要体现。为了便于生徒理解清真雅正,施教者要求研习明清时期八股文名家善本,用范文来指导习作。清代一些书院在进行清真雅正教育时,重视将为文上的开导与为人上的训迪结合起来,从而为国家培养品学兼优的科举人才,实现文学教育的崇高理想。  相似文献   
6.
佚名 《领导文萃》2010,(12):51-51
<正>狄仁杰是武则天当政时的一位名宰相。他在当豫州刺史时,办事公平,执法严明,受到当地人民的称赞。于是,武则天把他调回京城,任为宰相。  相似文献   
7.
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命题不仅在知识学中有效,而且也在与人类心智有关的其他领域起作用.这里讨论的民族心智和文化差异,便与康德的这一命题相关,另一方面也与威廉·洪堡关于各种具体语言以及在它们之后隐蔽地发挥作用的共同语言结构的设想有关.其设想后来在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中得到发展.这个问题揭示出各种文化与世界观体系的差异性,这里则首先归结为:在作为民族心智和文化差异的各种不同世界观的背后,是否可能存在着一个先天的、为人类社会所共有的普遍世界观体系,它体现出人之为人的最基本要素或共性?  相似文献   
8.
《江海纵横》2008,(6):32-33
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书目,“职场之道”、“成功之路”、“为人之道”……仿佛一切都有路可寻,依照条条框框就能得到所谓的什么。而职业的兴趣、为人的真情都可以忽略,那些可描述的都变得功利、动机。  相似文献   
9.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被儒家视为"进德修业之本"、"立人之道"和"立政之本".中国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诚信的道德教育,把诚信看作是人之为人的道德标准和做人的基本要求,是每个人都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探讨诚信道德的历史文化渊源,对于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炎帝时代已初步形成了集体主义的观念模式,这种观念随着历史的传承与积淀,逐渐形成为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至今仍然对我们有着重大的现实启示——那就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