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2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嗣同对仁推崇备至,同时对以太乐此不疲。有学者提出谭嗣同奉以太为世界本原,并根据以太说判断谭嗣同哲学的性质。事实上,不论是谭嗣同在《仁学》中论证仁学时强调"第一当认明以太之体与用",还是在《以太说》中阐发以太时强调以太"精而言之"亦可以称为仁,都使以太与仁的关系变得既密不可分又复杂微妙。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究以太与仁在谭嗣同哲学中的关系,通过还原谭嗣同的以太说,厘清谭嗣同哲学的性质和归属。  相似文献   
2.
谭嗣同以太学说析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嗣同将以太提升到世界观、价值观的层面加以认识,作为建构自己新仁学 思想体系的基础,并将科学观念哲学化,将科学价值普遍化,从而表现出泛科学主义的倾 向。以太范畴浓缩式地反映了谭嗣同对近代科学的信仰与追求。谭嗣同从以太出发,阐发 自己反对封建主义的日新说和人性论,体现出一种近代科学理性主义倾向。他崇信科学、 追求科学,试图沟通科学与哲学的努力体现了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为了实现大型运行设备群的远程监控,提出了基于以太网络的空气压缩机站远程监控系统设计方案。系统基于以太网络技术构成空气压缩机站信息传输网络体系,实现了空气压缩机运行过程的远程网络化监测与控制。通过该系统,能及时了解和观察关键设备的工作状态及各种运行参数,为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提供了保障。论述了系统硬件的组成、实现方法以及专家系统在系统中的应用。最后就基于组态软件的系统应用软件的设计与开发进行了阐述。实际运行表明,系统运行稳定,操作方便,能有效减少设备维修量,保证了供风质量,达到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4.
以太是经典物理学中的重要假说,迈克尔逊为测量以太的漂移速度设计出迈克尔逊干涉仪,而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结果意味着经典物理时空观的终结和全新的现代物理时空观的建立,今天人们重新认识该实验,对深入理解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谭嗣同的“冲决网罗之学”,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对封建名教(三纲五常)之反人道、反人性、反人权之黑暗性、残酷性、欺骗性的揭露和批判;二是直接用以批判封建名教的资产阶级民主学说;三是为反封建名教、提倡人之自主、平等确立理论根据,即建立一种哲学。谭嗣同所建立的哲学,就思辨逻辑讲,主要体现在对于“以太”、“仁”、“心力”这三个范畴的证明,故下面我们对谭嗣同哲学的阐述,也就重在揭示他如何证明这三个范畴。一 谭嗣同所建立的哲学,就体系的逻辑环节而论,是将“以太”作为最高范畴。“以太”是西方十九世纪流行的…  相似文献   
6.
"以太"说的形成和发展伴随着科学的萌芽、起步、发展和巨大进步,科学家们和思想家们借助这一学说所做出的科学创造和种种学说丰富了人类思想宝库.本文从整体、辩证和诠释学等方面分析了"以太"说的发展及其所蕴含的现代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元气论”中包含有许多重要的自然观及科学思想,它通过对西方近现代物理学中“以太论”、“场论”、“量子场论”等的影响,为近现代物理学作出了贡献;“元气论”对现代物理学难题也将产生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随着炼钢现代化的发展,企业生产线的高效生产越来越依靠自动化系统的稳定运行。网络系统作为自动化系统的中枢,其安全稳定性尤显重要。传统点对点的网络架构已不能满足现代化生产需求,C/S网络架构在安全稳定性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山西省煤炭企业煤矿综合自动化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煤矿综合自动化控制要求和方案进行了讨论;提出设计原则;全文以平朔井东煤业公司为例对煤矿综合自动化方案进行了设计与实施.  相似文献   
10.
针对特定环境下雷达数据的远程传输问题,设计一种利用以太网物理层芯片,采用光纤实现的新方法,给出了系统实现的结构框图;讨论了通信协议的制定,并比较了该协议与以太网MAC层协议的异同;给出了系统中关键模块的快速可编程门阵列设计实现和仿真及试验结果。其结果是系统具有实现简单、可靠性高的优点,在雷达数据远程传输中应用前景广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