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64篇
  免费   265篇
  国内免费   66篇
管理学   1171篇
劳动科学   41篇
民族学   167篇
人才学   168篇
人口学   18篇
丛书文集   1841篇
理论方法论   341篇
综合类   5044篇
社会学   884篇
统计学   12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7篇
  2022年   120篇
  2021年   150篇
  2020年   249篇
  2019年   202篇
  2018年   106篇
  2017年   184篇
  2016年   235篇
  2015年   324篇
  2014年   705篇
  2013年   600篇
  2012年   713篇
  2011年   742篇
  2010年   672篇
  2009年   694篇
  2008年   793篇
  2007年   607篇
  2006年   420篇
  2005年   408篇
  2004年   354篇
  2003年   294篇
  2002年   296篇
  2001年   275篇
  2000年   204篇
  1999年   106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部分自况性长篇小说为作为主人公的自况人物设置了一个对应形象,这一形象或以作者的亲友为原型,或由作者本人的某些经历和思想欲求生发。自况人物与对应形象之间或呈异构性或呈同构性或两者兼具,形成对比衬托和映照互补,有利于更鲜明地刻画人物,表现作者多层面的思想内涵和性格质素,并起到安排结构和组织故事的作用。这种创作特征反映了自况性长篇小说的某种艺术共性,体现出对中国古代小说人物创造的新探索,显示了小说发展的新趋向,也折射出清代中后期文人对其所处社会与人生困境的回应。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根据抑郁症患者对健康类自媒体的接触现状,构建了自媒体信息接触对患者认知及就医态度的影响模型。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基于213位抑郁症患者的问卷数据,对比了抑郁症患者与普通人的认知差异,考察了抑郁症患者的“多元无知”现象,并探索了媒体信息对患者人群的影响。研究发现:(1)抑郁症患者与普通人对抑郁症的实际认知之间存在偏差,出现多元无知现象;(2)抑郁症患者感知自媒体存在偏见,进而高估普通人对于抑郁症患者的负面态度,由此强化病耻感;(3)抑郁症患者推测自媒体会对其他抑郁症患者产生负面影响,这种感知也增强了患者自身的病耻感;(4)抑郁症患者的病耻感对其就医态度产生了负向预测效应。本研究的发现有助于从传播效果的理论层面解读抑郁症患者的病耻感和就医意向,对改进健康信息传播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移动互联网为主导的新媒体的崛起标志着人类已步入超模态时代。超模态是多模态与超文本性的融合,是新媒体的特征之一。根据Lemke的观点,多模态符号同时表达三种意义,即表象意义、取向意义和组织意义。连续网页或超文本语义单位之间构建的关系大抵有三类,即表象的、取向的和组织的关系。多模态与超文本二者供用特征的结合为人们提供了创造意义的机会和摆脱独语、容纳多声的平台。基于此,本文以《中国日报》英文官方网站为例,分析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超模态语境下如何自塑国家(虚拟)形象并提出加强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的有效策略,即:形象目标,定位明确;内容选择,异源合流;方式手段,技术赋能。  相似文献   
4.
基于过程视角,对组织中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跨层次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性回顾,发现(1)组织中不同层次的高绩效工作系统存在明显差异;(2)目前关于感知差异产生的前因后果,以及如何缩小差异的研究还有待完善。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整合性的研究框架,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5.
“大革命”失败后,由于国民党的长期封锁和“匪化”宣传,中共在国际上的形象扑朔迷离、面貌模糊。西方世界关于中共的认识,几乎都是来自国民党的官方宣传,认为中共与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土匪和流寇并无区别。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人受到斯诺《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启发,开始实施更加主动的对外宣传举措,积极突破国民党的消息封锁,撕掉污名化的“土匪”标签,向西方世界展示土地革命者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政党形象,成功实现了形象修复和再造,并赢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同情和支持,对欧美此后的对华外交政策产生深远影响。党在这一时期国际形象建设,在今天仍有积极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郜元宝 《学术月刊》2022,(3):162-171
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高度肯定并深入阐明了鲁迅杂文的思想内容,不愧为鲁迅杂文研究的奠基之作。论到鲁迅杂文“艺术的形式”,秋白认为杂文所批评的人物乃至所描写的动物均可视为“社会上的某种典型”和“普通名词”,但他又认为杂文未能从容熔铸“具体的形象和典型”,因此还“不能够代替创作”。这种包含矛盾的阐述不啻为杂文研究提出了根本性的“秋白之问”。“鲁研界”迄今为止的研究历史表明,必须对鲁迅杂文所“描写”的“人物形象”进行全面而具体的梳理,揭示那些看似零散杂乱的“人物形象”的内在谱系,这样才能在理论上真正肯定鲁迅杂文“所写的常是一鼻,一嘴,一毛,但合起来,已几乎是或一形象的全体”,也才能真正有力地解答九十年来始终悬而未决的“秋白之问”。  相似文献   
7.
风险感知、制度信任与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受内在风险感知和外部制度环境的双重影响。基于四川泸县和宁夏平罗803户农户的调研数据,实证研究了风险感知、制度信任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制度信任在风险感知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风险感知抑制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且存在区位异质性;制度信任(行政理念信任和行政行为信任)促进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且能减轻风险感知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负面影响,从边际效应看,行政行为信任的缓解作用强于行政理念信任。由此,提出审视宅基地区位级差效应,建立差别化的宅地基退出权益保障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注重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通过改善个体对政府行政的情感态度以提高人们的制度信任水平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环境风险感知研究成为国际学者关注的重点和热点。国内外大量学者基于不同学科视角对环境风险感知进行研究,但这一研究领域仍存在较大争议。以1982—2019年公开发表的关于环境风险感知的415篇WOS期刊相关论文为样本,运用SATI软件构建知识单元共现矩阵,将矩阵导入 Ucinet 社会网络分析软件生成环境风险感知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采用SPSS软件对高频关键词相异矩阵进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呈现环境风险感知的9个研究流派和4个维度的知识谱系,并在此基础上割裂为实存论和建构论。多学科路径下环境风险感知研究在“概念阐释”“内容统一”“理论整合”呈现相互渗透,彼此交融特征,但是由于实存论和建构论的互异性和隔膜,导致环境风险感知研究难以实质融合,由此可为我国的环境风险感知研究提供借鉴和反思。  相似文献   
9.
10.
《东岳论丛》2018,(2):150-153
鲁迅形象的"政治化"诠释或者"去政治化"解读,源自于学者们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根本误读。鲁迅没有秉持"文学脱离政治"的浪漫幻想,也没有希冀"文学驱动政治"的黄金时代,而是深入批判了"文学依附政治"的传统陋习,进而揭示了文学本质与政治话语的内在歧途。依据鲁迅所开启的政治新视阈,消除统治阶级争夺"一把旧椅子"的革命幻象,亟待澄清三个层面上的"是非"问题,一是国人权利保障而非等级特权,二是国民人格健全而非奴性心态,三是民众成为政治主体而非统治对象,才能真正瓦解中国专制王朝的"超稳定"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