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9篇
综合类   6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川 《可乐》2010,(4):20-20
我在北大念书时,32楼前有一家咖啡馆。每天晚上,宿舍里的同学熄灯入睡后,我就去咖啡馆写诗。我写了一首二百多行的长诗《雨季》,被骆一禾拿去发表在第一期的《十月》上。后来,我因为此诗得了“十月文学奖”的诗歌奖。  相似文献   
2.
八月流金,奥运会来临。此时此刻,不仅仅是举办城市——中国北京,乃至整个人类,都活跃在这个四年一度的欢乐节日里。奥运会成为世界和平的一个盛宴。火炬手高举火炬奔跑的身姿,运动员纵横赛场激情的画面,让人看了不觉心爽神奕、意气风发,精神也随之昂扬振奋起来。  相似文献   
3.
下岗之后     
张涛 《领导广角》2002,(4):60-60
在这次裁员大军中,他也下岗了,这是他始料未及的。他今年四十四岁,正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时候。只要看看他辉煌的过去,你没有理由不信服:三十八岁就当了厂办公室主任,在这个直属部辖的企业,他现在属于“正处级”干部,不少人对他的仕途看好,认为他很有实力升任厂长,他自已也这样认为。论文凭、论年龄、论工作经验,他在同辈人中都是首屈一指,现在不是在强调领导干部年轻化、知识化吗?  相似文献   
4.
《人才瞭望》2006,(1):92-93
你的下属意气消沉吗?首先提出这样一个观点:组织绩效=能力水平+积极性+环境质量指数。而对于一个组织来讲,下属的能力水平在特定的时间内是一定的,因为即使经过培训下属的能力也不能突然提高。那么提高组织绩效的切入点也就锁定在了积极性和环境质量指数上了。因为本文是讨论下属积极性的,在这里只简单把环境质量指数同积极性相等价。环境质量指数是影响下属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试问如果下属没有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他怎么能有很高的积极性呢?那么现在得出的观点,就是一个非常直接而且浅显的观点:下属的积极性直接影响组织的绩效。…  相似文献   
5.
继承孔孟对“处士横议”之批判,并基于其严格的精英意识,船山对流俗之是非、私智私意提出严厉批判。认为国家应该“止辩言而行实政”,认同谏官专职之举措,主张废止上书言事。反对朋党之争,对士人意气陋习大为批评,认为国家应该重“老成慎重之士”,不奖励朋党之争。  相似文献   
6.
朱湘、饶孟侃与王宗璠的"桃梨之争",是翻译中"原作中心论"与"读者中心论"的交锋,给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的"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典型的个案。同时,"桃梨之争"显现了长期被遗弃、被歧视、被认作低人一等,而又渴望被承认的朱湘对时代与社会的抗争、背离和仇视。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学术界 ,傅璇琮先生的一系列学术论著既开创了文学的历史文化学研究的良好风气 ,又很好地继承了中国古代“意气峻爽”的优良文风 ,体现了“篇体光华”的鲜明特色。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界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我们总结他的学术论著的语言特色 ,就是为了在当今的学术界能够倡导一种优良的文风。  相似文献   
8.
李宜春 《贵州社会科学》2004,(6):105-106,20
陈登是对汉末三国历史产生过很大影响的“湖海豪士” ,远大的志向、非凡的能力、高傲的性情等几种因素 ,注定了他有志难酬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9.
虽然拥有一串头衔,丁教授却只是一位30多岁的年轻人。他把记者的采访安排在一个最能显示其特殊身份的场所——实验室。丁教授的实验室坐落在复旦大学一幢旧式楼房中。实验室的一角被隔离开来,放着一只沙发、几个书柜和一张写字台,这就是丁教授的办公区了。开始采访后,一谈到科学、科学家,丁教授顿时体现出年青人那种指点江山、意气风发的本色。  相似文献   
10.
《东岳论丛》2016,(12):62-68
鲁迅与梁实秋的论争,是不同政治立场的文学者严肃的思想理论争鸣,论争涉及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反映了现代中国的文学家和文学评论家在历史大变革时代对文学参与社会现实变革的不同主张和不同努力方向。这些问题是贯穿中国现当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问题,却由于政治禁锢长期得不到深入探讨。而在政治束缚解除之后,在公共文化空间,对历史的反思、尤其涉及历史人物评价,呈现出一种越来越明确的全面反转倾向。这表面上似乎体现了思想的解放,实质上更多的是由长期政治高压造成的被压抑情绪的宣泄。思维方式是政治平反式的。前几年围绕鲁迅《“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撤出中学语文教科书而起的热议,尤其网络上关于鲁迅、梁实秋评价的反转,并不是一个偶然的孤立事件。舆论同情梁实秋,贬损鲁迅,这对于过去意识形态压制下将敌对阶级简单否定、甚至是恶意丑化来说,是被压抑情绪的释放,因而是可以理解的。从鲁迅这方面来说,将其作为意识形态工具来利用的政治绑架,无论如何都是对他这个人及其思想的阉割,同时也是对其真正的思想影响力的封锁。因而,这种反转从重新思考历史角度看,也有其积极的一面。但由此导致忽视对文本的解读,仅仅满足于对某些历史性论断作出相反结论,并进而形成一种新型的话语专制,目前并未引起足够认识。在鲁迅与梁实秋论争问题上,避免非历史的反思历史倾向,重新细读鲁迅、梁实秋的文本,是唯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