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慈湖诠释《诗经》颇有特色.他从自我“本心”出发,对《诗经》有一个“前理解”,即认定《诗经》三百首皆为“本心”之所发,均符合“思无邪”之旨.基于此“前理解”,他极力否定《毛诗序》对《诗经》的解读,并根据他之“本心”来决定对《诗经》古注的取舍.杨慈湖在以“本心”来诠释《诗经》的同时,也展示了自己的道德践履.  相似文献   
2.
人物与文明     
正主持人语文明,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渐趋形成的思想观念以及不断进化的人类本性的具体体现,是人类审美观念和文化现象在传承、发展、糅合乃至分化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与思维方式。文明,是对人类物质、政治、文化生活和生产方式以及相应创造模式的总概括,是由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或者说经济、政治、文化)构成的有机整体。文明,作为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丰富多彩的物质、政治与文化成果,是为  相似文献   
3.
慈湖的仁说思想,与以程明道为起源的"以觉训仁"的仁说具有体貌上的相近。他对于"觉"的理解,主要源自于他的家学教养;对于"仁"的肯认,归功于陆象山的提点以及他自身的体认。杨慈湖仁说的要义,主要是从他论"觉"这一"即本体以为工夫"的思想中发展而来的,并集中体现在他以"觉"论"仁"的言说之中。从这个角度看,他的仁说可称之为"以觉训仁"。慈湖的仁说,融摄了佛禅的思想,最终以儒家精神为旨归;并且在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反响,是陆王心学乃至宋明儒学发展、深化的必要一环。  相似文献   
4.
陆象山门人杨简(号慈湖)是南宋后期最有影响的儒者,慈湖心学在南宋后期儒学格局中的主导地位,一方面与南宋中后期掌握政局枢机的史氏家族的支持有相当的关系,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慈湖心学在政治、文化中心地域的广泛传布.慈湖去世之后,在浙江一带兴盛一时的陆学,逐渐失势让位于朱学.  相似文献   
5.
论湛若水《杨子折衷》的学术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子折衷》是明中叶学者湛若水为批驳《慈湖遗书》而写成的一部哲学著作。此书的学术价值主要有二:一是使我们从侧面注意到了明中叶学术界借宣传或反击陆、杨心学而展开的新旧学术斗争历史;二是通过对杨、王心学的批评,对湛若水“合一之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在杨慈湖的心学视野下,他所写作的咏春诗,其中所蕴含的"理",即为他心学世界的亲证,也是他归诸儒家精神的体现,以至于最终展现为有无混一的思想境界。这同时也体现了杨慈湖的学思情怀和诗歌理念。对于这些咏春诗,结合杨慈湖的学思历程,尤其是他自身的觉悟经历,从其思想内在理路出发,可以具体而深入地认识和揭示其内具的思想意蕴。  相似文献   
7.
宋代大儒杨慈湖与道家思想的关系,首先体现在他对先秦道家老子、庄子学说的批评与肯定;由其晚年所撰青词,可以见出他对道教科仪的娴习,及在道教斋醮活动中汲引儒家义理,援心学人道的努力;值得注意的是,慈湖曾长期讲求内丹修炼,《慈湖遗书》所收《内丹歌》为其自述之作,表现了他在内丹修炼方面真实深湛的体验。慈湖的案例表明,儒、道两家在身心体验、证悟境界等方面,具有沟通、交流与对话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觉"是杨慈湖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他对心学的理解中占有首出地位。杨慈湖不仅对"觉"有自己的规定与分判,而且还形成一整套论"觉"的思想言说。这套论"觉"的话语的开启点是"微觉",核心是"常明常觉",由此所达至的境界,便表现为"永"或"无思无为"。从思想性质上看,"觉"这一重要思想范畴,是杨慈湖在践履陆九渊心学过程中融摄佛禅的系统呈现,是一个本体—工夫论的诠释体系;他这一理论实践,既显现出他对心学的独特理解,又为心学的后续开展提供思想资源与理论教养。  相似文献   
9.
传统儒学特别关注的是人生境界的问题,宋儒慈湖先生承继这一大传统,十分注意使人超越个体坚壳的局限,从生理人提升为心理人;然后超越仅仅关注自我生存状态的个体人,转化为建立在“类”的存在方式上的社会人;最后,慈湖先生特别要求人们从仅仅追逐己利己誉的自私人,转变为视天下万物人我“无一物非我”的大公人。这构成了慈湖先生完整的人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