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7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1篇
人才学   7篇
丛书文集   128篇
理论方法论   25篇
综合类   396篇
社会学   5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理大发现之后,天主教神学日益成为阻碍欧洲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桎梏。宗教改革,从宗教自身种下了与旧的天主教神学决裂的种子,它与人文主义一道,成为近代欧洲资本主义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先声。  相似文献   
2.
章旭清 《天府新论》2006,(5):147-150
19世纪后期20世纪上半叶的东、西方现代戏剧,都把目光不约而同地锁定在人类社会所普遍面临的现代性问题上。虽然同样是关注人类社会的现代性困惑,中、西方现代戏剧各自的“现代性”呈现出的却是不同的文化品格。中国现代戏剧履行着“启蒙救亡”的社会职责,而西方现代戏剧则实践  相似文献   
3.
鲁迅作为二十世纪初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和奠基者,其创作影响了以后中国很多作家。余华被认为是当代与鲁迅精神相接近的一位年轻作家。本文试图从创作母题的角度对两位作家进行比较,从他们的相同与相异中探寻作家与作家之间的距离,以及时代文化变迁在作家身上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美学是围绕“美是上帝的名字”展开的。其中通过三位一体、创世、道成肉身、救赎和永生等基本教义的讨论,深刻揭示了美与真、善的关系,爱、与信、望的关系,认识、意志、情感的关系,以及从对事物的美的欣赏到静观上帝--美本身的心路历程,不仅充分反映了中世纪人们的审美理想,也概括了人类某些共同的审美经验。  相似文献   
5.
死亡重击下的生命承担与温情救赎——余华《活着》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着》是余华创作转型后第一部描写温情对死亡和苦难的救赎的长篇小说,接踵而至的亲人死亡无疑带给主人公福贵极大的失落、痛楚和遗恨,但主人公最后仍然能安适地活着。这部作品说明了人与命运的关系在于承担,死亡重击的考验让生命更为丰厚、坚韧;人要好好地活着,才能获得生命的尊严和温情的慰藉,才能超越死亡,获得救赎。  相似文献   
6.
7.
《红字》问世百余年,在爱情题材背后,霍桑将目光焦点放在了男女主人公的精神救赎上,而这种“心灵的罗曼司”,以其深厚的道德底蕴和形而上的品质震撼了万千读者。同样是不被祝福的爱,半个世纪后,澳大利亚女作家考林麦卡洛的《荆棘鸟》却远没有那么凝重和悲戚。  相似文献   
8.
梁鸿在《四象》中进行了集中美学的突围,彰显出迥异于以往作品的新质,体现了作家在美学上的有意努力和重要突破。梁鸿精心选取了“四象”这一复杂的象征系统,包含了多重象征意蕴。在叙事上,现代主义技巧的融入,使作品充分扩容,具备广阔的美学延展性,大大拓展了现实主义的边界。在主题上,梁鸿深入现代人的心灵结构、人性暗角,以哲学、秩序探讨人类的救赎可能,并以爱作为摆脱群体困境的最终出路。  相似文献   
9.
霍桑以短篇小说家闻名于世,其创作思想和艺术特色首先表现在他的短篇小说中。霍桑短篇小说魅力独特,意蕴清幽。弥漫于作品中的清教主义、超验主义和神秘主义思想,使故事情节蒙上亦真亦幻、若虚若实、扑朔迷离的色彩;运用意象、隐喻、象征去探究人物暗藏的心理和主题背后的哲理;专注于探索人的心灵和剖析人的罪恶,对人的道德寄予深切关怀;对科学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关注人的孤独和异化等。本文尝试对霍桑短篇小说的特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诺斯托罗莫》是英国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作者深刻的道德关怀。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该作品体现的社会转型时期的生存焦虑现象,探讨人类在面对道德责任和物质利益时艰难的自我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