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2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9篇
社会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鲁迅的思想在1920年代中后期发生了明显变化。这种变化根源于鲁迅早年进化思路的危机,因而鲁迅"向左转"也是其重建思想地基的过程。鲁迅重新审视了自我与时代的关系,他的左转显示出了主体性的努力。对此,鲁迅翻译了来自日本与俄国多位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家的著述,但从进化论的思路出发,他尤为突显出普列汉诺夫《艺术论》的意义。这部著作的重要性体现在,一方面,它从整体上清理了鲁迅此前对"生物学真理"的推崇,另一方面深刻联系着1920年代中国知识界的社会学转向。由于更为强调知识的现实能动性,鲁迅转而重视社会科学,借助翻译以及对知识结构的调整,他再次实现了与时代的互动。  相似文献   
2.
普列汉诺夫的理论贡献是多方面的,大家通常对他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哲学史和美学等研究较多,而对他对宗教学的贡献关注很少或基本忽视,文章对他在宗教概念方面的成果进行了深入挖掘,并做了认真整理及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3.
列宁与布朗基主义的关系历来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普列汉诺夫认为,俄国经济的落后使得革命的政治因素与社会主义因素不可能相结合,无产阶级不顾客观经济条件夺取政权将是国家的最大灾难,列宁寄希望于少数人的密谋和暴力是布朗基式的"民意主义"。理论与实践都已经证明,普列汉诺夫不顾时代的变化而教条式地固守马克思的个别论断,误读了列宁的革命理论,是时代的落伍者。重温列宁的革命理论,我们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如何正确评价革命队伍内部犯了错误的同志、如何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如何面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困难等,都可以获得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普列汉诺夫的史学方法论坚持了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说明社会意识,从经济状况寻找决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从经济、政治、文化、宗教、道德等历史因素的相互作用阐述历史过程等基本原理.特别是提倡将哲学方法作为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看待,把促进唯物史观理论发展作为历史研究的任务加以强调,为发展唯物史观史学方法论做出了贡献.但将相互作用理解为折衷主义则体现了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普列汉诺夫是第一个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解释美学中的许多问题的人,他对美学中的许多问题都作过详细研究,有不少独到见解和精辟的论述,为马克思主义美学作出过重大的贡献,其中功利主义思想是他的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6.
现有哲学教科书的体系,基本上符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哲学思想,尤其明显地继承了普列汉诺夫的哲学思想。普列汉诺夫用“辩证唯物主义”称呼马克思的哲学,并把“历史唯物主义”列为马克思的完整世界观的一部分,是有科学依据的,其缺陷是在理解和阐述上有某些错误,因此,不能根本否定。  相似文献   
7.
郝瑞斌 《兰州学刊》2006,34(10):13-14,20
普列汉诺夫并非天生就是科学无神论者,其宗教思想的最终形成是其艰苦探索的结果。重视培养人的品格,注重学习和钻研自然科学,全面深入地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在这个探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在他探讨、阐发马克思主义宗教思想时由于脱离当时俄国的实际斗争、忽视自然科学等原因而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8.
正《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底几个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献。作者阿多那斯基,译者石夫,1923年3月1日发表在中国旅欧党团组织在巴黎编辑出版的《少年》第7号,1924年8月1日再次发表在中共中央在上海编辑出版的《新青年》季刊第3期。关于这篇译文的作者"石夫",国内有关成果至今尚无明确结论。至今有两部著作提到了该译文作者。一是姚守中等编著的《瞿秋白年谱长编》,在1924年8月1日这天写到:"同日翻译普列汉诺夫的《辩证法与逻辑》、《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几个规律》两篇哲学论文"(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7页)。二是朱钧侃等主编的《总想为大  相似文献   
9.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普列汉诺夫等苏俄文论家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成为国内知识分子自觉的接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的重要资源,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首先开始对普列汉诺夫的批评理论进行系统译介和研究工作的人便是鲁迅.作者从鲁迅与普列汉诺夫的学术缘分,普氏“唯物史观”对鲁迅“进化论”思想的重建、鲁迅的“硬译”原则等三方面分析鲁迅对普列汉诺夫“唯物史观”的接受这一问题;以阐释文化立场在译介对象的选择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0.
普列汉诺夫文艺思想对于中国学术界的影响一直存在,然而,新时期以前,学术界更多的只是译介他的著作,相关研究却比较少,而且这些研究基本还带有政治的眼光,不能给予客观的认识和评价。新时期之后,由于摆脱了过去认识上的政治思维模式,人们对他的研究才算是真正有规模地展开。普列汉诺夫的思想异常丰富复杂,从“对普列汉诺夫文艺思想的总体研究”、“关于艺术起源问题探讨”、“对功利和审美问题的探讨”、“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学文艺批评”等几个方面研究他的学术思想可以发现,普列汉诺夫的文艺思想始终围绕并且从未离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和方法指导,他对艺术问题具有独特性的认识与主张。对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学文艺思想做庸俗化、机械化的理解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