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5篇
社会学   4篇
  2014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97 毫秒
1.
20世纪初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提出了“立人”说,21世纪初台湾作家柏杨提出了“我们要活得有尊严”的主张。“立人”与“尊严”,是两位人文大师为复兴中华民族开出的“药方”。这两个“药方”是一脉相承的,与如今大力提倡的“以人为本”相吻合。  相似文献   
2.
吴子 《当代老年》2008,(6):32-33
海峡两岸深深企盼 柏杨的第一任妻子叫艾绍荷,两人唯一的女儿郭素萍今年已是69岁高龄。接触过柏杨父女的人都说,郭素萍长得像父亲。在骨子深处,郭素萍更是深爱父亲。尽管,在父亲病危的时候,她这个女儿没有守在病床前。自从知道不幸的消息后,老人就是满腔悲伤,尽管一直克制,但泪水还是不断地涌出,她哽咽着,眼睛红肿,声音沙哑,回忆起父亲的点点滴滴……  相似文献   
3.
鲁迅与柏杨都以鲜明的人格魅力著称.两人的人格建构,既有鲜明的共同点,也有迥异之处,整体上分别呈现出"高山"与"激流"的特征.鲁迅像一座悲凉深邃的苍山,伟岸挺拔,厚重、深沉;而柏杨则像一条发自高山深谷间的激流,充满自信的生命力,演绎激情人生.鲁迅和柏杨虽然人格建构有差异,但他们都是真正的知识分子,他们构成中国的脊梁.  相似文献   
4.
正对台湾作家柏杨的研究,以60年代日本学者渡边英雄的《柏杨学》为开端,直至今日长盛不衰。以柏杨传记为例来说,就有雷锐1996年版的《柏杨评传》、古继堂1999年版的《柏杨传》和韩斌2002年版的《柏杨传》三部专著。但是如何梳理、概括,并准确定位、评述柏杨的思想文化体系,在此前的柏杨研究中却未尽人意。张清芳《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另类思想体系——以柏杨其人其文为考察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恰好在这一方面作出了自己独到的努力与探索。  相似文献   
5.
吕绍刚 《决策探索》2008,(11):65-66
4月29日凌晨,台湾知名作家柏杨在台北病逝,享年89岁。他和李敖都是台湾著名杂文家,同时又与张学良、李敖一起并称台湾“三大难友”。他的《丑陋的中国人》一书,曾在大陆一版再版,并在20世纪80年代末引起过激烈争论。  相似文献   
6.
他叫籁东进。因为出身低微、通过自己不懈地努力获得成功,而被评为台湾地区十大杰出青年之一。他的自传《乞丐囝仔》一书受到琼瑶、王安忆、王建煊、柏杨等20多位名人极力推荐,成为励志青年的畅销书。  相似文献   
7.
长篇小说《旷野》的比喻特色,主要是采用"动物化"的描写,用动物的生态、形貌及本能,来形容书中人物的动作、姿态,乃至心理活动,出神入化,惟妙惟肖。这种"动物化"描写是中外作家中稀有的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8.
柏杨的时代     
就是他,就是这个人——他曾经是蒋中正的崇拜者,宣誓“愿为领袖活,愿为领袖死”,后来却阴差阳错因“侮辱元首”而坐牢;他多次企图自杀,也曾几乎被枪决,但最终活到了88岁高龄;他曾经胆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义无反顾地坚持“不但要崇洋,而且要彻底崇洋”;他也曾经因在牢狱中经受酷刑后屈打成招,而被一些人斥为没有骨气和气节,但出狱以后依然愤世嫉俗、嫉恶如仇、锋芒毕露,以批判者的姿态揭露文化的污垢和世俗的恶习,攻战不休;他时常痛骂传统文化,临终却没有忘记嘱托马英九找个忠心耿耿的“魏征”,仿佛一种回归;他嬉笑怒骂,其实内心沉重;1985年,他的《中国人史纲》当选为台湾最有价值和最畅销的一部书.  相似文献   
9.
战争     
孙香我 《领导文萃》2009,(15):138-138
“十八年大混战,最后的胜利属于李渊,他建立的唐王朝代替了隋王朝。然而十八年的混战使全国三分之二的人民死于非命。606年.全国有八百九十万户人家,四千六百万人口,到628年,只剩下二百九十万户人家,一千六百万人口。人民死亡三分之二,这还是平均数,在混战激烈地区.如中原(河南)、关中(陕西)一带,人民幸存的不及十分之一,我们不能想象其中有多少人间惨剧。”这是柏杨《中国人史纲》所记,听听都要把人吓死。  相似文献   
10.
张清芳、陈爱强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第10期撰文指出,纵观台湾作家柏杨在五十余年间的文学创作,贯穿其中的是对中国现代市民自我主体性的建构。对这一创作主旨与文学思想,他通过“破”与“立”两个面向来实现,前期创作以“破”为主,旨在清除中国愚昧民众负载的封建传统文化和国民劣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