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99篇
  免费   129篇
  国内免费   21篇
管理学   247篇
劳动科学   21篇
民族学   166篇
人才学   36篇
人口学   8篇
丛书文集   1269篇
理论方法论   189篇
综合类   2332篇
社会学   242篇
统计学   39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125篇
  2014年   259篇
  2013年   215篇
  2012年   226篇
  2011年   296篇
  2010年   289篇
  2009年   293篇
  2008年   449篇
  2007年   303篇
  2006年   250篇
  2005年   264篇
  2004年   250篇
  2003年   182篇
  2002年   181篇
  2001年   160篇
  2000年   107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技术是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和发展动力,是社会文明的象征。任何一种文明形式都有其赖以存在的技术支撑,都有其相应的技术形态。生态文明源于生态危机和环境保护思想,是对工业文明的发展和超越。生态文明的技术形态受生态文明价值规范的约束和指导,并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和目标。生态文明的价值规范与技术社会的发展逻辑锁定了生态文明技术形态的特征。生态文明的技术形态以人与自然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为哲学基础,是一种生态技术、和谐技术、有机技术、背景技术。其功能以节约、环保、生活、文化为主,是一种人、技术、自然有机统一,目的和手段统一,真、善、美相统一的技术形态。  相似文献   
2.
3.
4.
在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融媒体形态实质上是不同媒介形态聚合关系形成的媒介系统,系统范式的研究就是梳理系统内要素"关系"的过程,不断嵌入媒介环境中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媒介资源的关系赋形、关系赋权和关系赋能。关系嵌入下的融媒体形态逐渐具有了平台组织的属性。随着关系的不断聚合,关系本身开始呈现数据化态势,以大数据为特征的融媒体生态环境逐渐开始生成。  相似文献   
5.
外交理念是外交政策和外交活动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内核。新中国70年外交理念的发展经历了冷战思维影响下的外交理念、和平与发展思维主导下的外交理念两个主要阶段。从伦理视角看,其中蕴含着一个复杂而有序的伦理形态演进过程,它总体上体现为斗争—合作伦理,并具体呈现为3种不同的伦理形态,即:以制度分歧和阶级正义为中心的斗争—合作伦理;以互利关系为中心的斗争—合作伦理;以大国责任为中心的斗争—合作伦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外交理念伦理将会出现从国家安全伦理向国家发展伦理转变、从国家本位伦理向全球发展伦理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吴月 《天府新论》2018,(5):106-113
中国的社会治理转型推动了社会服务方式的调整与变革,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成为极具代表性的实践标本之一,围绕政府购买展开的各项研究也成为学术界着重关注的热点议题。本文从个案入手,分析具体政府购买过程,认为其规范化的运作形态易被政社双方的非正式运作行为异化,进而呈现出政策区隔的景象。  相似文献   
7.
8.
在新就业形态下,提高从业人员特别是外来人口的城市归属感,对于推进市民化和社会融合尤为重要。以中国电商之都——杭州市的电子商务及其衍生产业从业人员为观察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发现,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呈年轻化和中高学历的趋势,但现代性偏低,地域文化融合度及社会参与度不高。从业者用高强度劳动换来短期相对较高收入,并从整体上支撑着城市便捷的生活,但他们的就业和收入不稳定,传统劳动法规对其工作时长、工伤保障等劳动权益的界定模糊。为缓解新就业形态下社会结构和阶层断裂和固化的矛盾,增强从业者的城市归属感,需格外关注新业态中低端从业人员的住宿环境、社会保障、心理健康、职业技能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1949-1966年是中国社会主义新型国家建构的关键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新型国家建构的题中应有之义,为新型国家建构提供思想基础。同时,农民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观需要,党以农民教育的形式,用马克思主义规训和改造农民,实现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去推动化大众,才能将其改造成为新型国家建设的依靠力量,实现了新型国家建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农民教育相统一。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中国农民的独特性,不仅在理论层面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在实践层面开展对农民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结合农民实际和乡土文化,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话语表达等方面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了农民对社会主义新型国家的认同。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