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19篇
理论方法论   17篇
综合类   180篇
社会学   1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周敦颐的道德本体思想与其理学本体思想是一致的,具有本体论和生成论相结合的特征,周敦颐在以""为本体的论证过程中,将这种本体具体落实到了人的心性本体之上,进而挺立了人极的意义,这事实上也就提出了其道德本体的论证。周敦颐道德本体思想在理论上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逻辑环节:宇宙生成论意义上的纠缠、太极—本体的转换、立人极的道德本体思考。周敦颐这种本体论思路主张从意义发生机制,以"太极"""为本体,横摄天地人三界而立论,真正将以往的那种生成论形式的宇宙本体论落实到形上本体层面,完成了天地人一体的形上本体论证,找到了道德领域的根据,从而较好完成了人极意义的形上论证。  相似文献   
2.
理论上,传统信注重天人关系的“”,轻人人关系的“信”,“”与“信”是不同层次上的范畴,“”高于“信”,为了“”可以毁弃“信”;实践中,传统社会之信则呈现狭隘性,囿于血缘、地缘的熟人关系中,往往受制于现实社会的最高道德规范“孝”。传统信适应了传统社会的需要,形成了相应的社会信度。  相似文献   
3.
告知义务为保险法上的一项古老而常新的重要内容,其法理基础为"危说"(实信用与危险测定)。德国、日本、台湾地区、英美等保险法对告知义务的相关规定,殊值借鉴。《保险法司法解释(二)》第5、6条应该予以完善,确立告知义务的履行期为"保险合同生效前"、告知义务主体为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告知义务的内容之"有关情况"采取列举主义,询问方式采取书面询问模式,并对"概括性条款"予以区分。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学界对《孟子》齐宣王"见牛未见羊"现象多有阐发,由此引发了人们对儒家道德之"见"的广泛关注。其实,《孟子》论"见牛未见羊",阐述了因"见牛觳觫"而产生"德性之知"的德性主义认识路线。在这条认识路线中,"见"不仅可以使见者体认本心良知,也使某些无良被见者有了欺骗君子"以方"的可乘之机。"见"在促成德性之知的过程中积极有为,但也隐藏着与欺的认识困境。无疑,摆脱这种道德认识困境对当前中国道德文明建设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6.
江结宝 《江淮论坛》2012,(6):159-167
修辞有多种原则,唯“立原则”在中国源远流长,特色鲜明。当今社会.修辞学界出现了“立”和“弃”两派的对立和纷争。分析可知,立是修辞的社会性质决定的,立能增强修辞效果,立不是绝对的,却是可行的;“立”还是社会现实的召唤,更是人类生存法则的必然要求。修辞必须立,修辞需要坚守“立原则”。  相似文献   
7.
对于杨万里诗歌的思想内容,诗评家们多认为其“琐屑”“浅俗”,但不可忽视的是杨万里主盟南宋文坛,其诗歌中的风诗传统、屈骚情怀表现得亦较为明显。杨诗的“风骚”精神突出表现为与民同命的思想内涵和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杨诗不仅在思想上承继了“风骚”精神,而且在艺术手法的采用上也很贴近。杨诗语言承袭了《国风》的平淡自然风格,抒发感情真挚,同时譬喻运用丰富,尤其是讽喻,批判有力。  相似文献   
8.
学生是学校与家庭相联系的纽带。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也影响到教师工作、班级的管理甚至于整个中专学校的命脉。因此,要达到教育的理想效果,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思”是儒家以“”之本体为至善法则,具有高度道德自觉的自律性修养工夫。有助于当代人坚持“真无妄”的道德原则,纯化“心正意”的道德情感,进行“克己省察”的自律行为,养成“慎独至善”的美德品质,达到“成己成人,,的伦理目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应继承、弘扬儒家的“思”观念,通过道德主体的修身实践、加强信教育、规范市场秩序、强化社会责任来培养信自觉。  相似文献   
10.
鲁迅彷徨时期失却启蒙热情,转向探索灵魂的复杂性及矛盾性,从对""的渴求到对"伪"的探寻即为其中之一.鲁迅自从文时代就倡导""的精神,把它视为改造中国国民性的有效途径.鲁迅在彷徨时期却发现""为虚无的存在且缺失同情的道德品质,"伪"呈现出作为伦理存在的道德意义.从对""的需求到对"伪"的探寻,隐喻着鲁迅彷徨时期的思想转向,表明其思想重心已由科学性的"真"转到伦理性的"善"上来,即由尼采式的个人主义转到人道主义上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