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34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20篇
社会学   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俄语传统语法历来认为语气词不充当句子成分,不发挥任何句法作用.然而,这种特性在口语中却发生了变化;有为数不少的语气词具有结构功能,在交际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点在语气词研究中往往被忽视.受口语超语言特征的影响,语气词可以充当固定句位句素构成各种结构模式,表达各种情态意义.语气词发挥的结构功能主要有三大类:充当独立语句功能、充当语句结构要素功能及构成对话重复语句功能.  相似文献   
2.
文章分析了循化话中语气词的使用特点,并对其形成的原因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离骚》中"乎"字的考察,常位于句末,多出现在对话中的语气词"乎"没有例证;助词"乎"可作为诗歌节奏的显性标志;介词"乎"作为《离骚》中"乎"字的主要用法,使用范围广、用法灵活丰富。  相似文献   
4.
5.
汉语表假设的语气词没有时间意义,已然或未然是由整句的语义组合(即"意合法")表示的,自古至今,一以贯之。陕北方言假设语气词有时间意义,"口叁"(s°)表示已然,"呔"(tai°)表示未然,分工明确,一目了然。显然,陕北方言假设句用语气词表示已然、未然的格局非汉语所固有。维吾尔语表条件-假设语气的语缀-sa/sε与-"口叁"(s°)不仅语音形式十分相近,而且多种语法功能相同,"口叁"(s°)可能来自维吾尔语表条件-假设语气的语缀-sa/sε。历史上,大漠、河套以南的维吾尔族先民——回纥曾与陕北人有过长期密切的接触,这种历史文化背景,给我们的推断以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王飞华 《民族论坛》2006,(12):60-61
本文在对近代汉语随历时演变先后出现的语气词稍作描述后,评述了近代汉语语气词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这些成果主要体现在:研究者群体较大,研究的面较广,对语气词的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两方面都有不错的成就。  相似文献   
7.
文章旨在探讨说话人在使用现代汉语语气词表达主观意义时的主体差异。研究表明:表达主观意义的语言手段多种多样,说话人为了实现交际目的需对其进行选择,这种语言选择会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和话语功能的影响。文章尝试以语言主观性为理论基础, 建立现代汉语语气词意义主观性的分析模式,然后对《雷雨》中语气词意义主观性的主体差异进行了个案分析。   相似文献   
8.
全球掀起汉语热,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走进中国。汉语语气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却未被放到合适位置。当前的对外汉语教学界对对外汉语语气词的研究仍存很多遗憾。该文收集整理了本校东干族留学生平日的作业、日常交流用语等,对汉语语气词在书面语中处在句末时的语气意义进行研究,分析对外汉语语气词教学中的问题,据此给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看法。  相似文献   
9.
张顺美 《兰州学刊》2010,(Z1):119-121
本文探讨的是汉语语气词"呢"与泰语语气词"■"对比二者的语法意义,由于二者的使用濒率相当高,而且它们的语法功能很相似,值得探讨。因此笔者进行研究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差异点,希望本文对汉语非母语的泰语学习者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根据传统的说法,三十六字母中的喻母,一直到《切韵》时代都分为两类,喻母三等归匣母,喻母四等归定母(有人认为喻母四等与定母相近但并不归定)。近来有的学者提出了"古以母读同晓匣母,并非后来有的方言现象"这一论点,并以《论语》、《诗经》等文献中"乎"与"与"作疑问语气词时语法意义相通这一语言现象"作为古以母读同晓匣母"的一个证据。本文针对这一观点,对《论语》中"乎"与"与"的用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认为《论语》中"乎"与"与"作疑问语气词时语法意义相通这一语言现象不能成为"古以母读同晓匣母"的一个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