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4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豪飞 《船山学刊》2012,(2):119-123
方以智于明亡后遭遇坎坷,屡经生死劫难,知永历小朝廷无可作为,自己亦不得施展抱负,于出仕与归隐的两难抉择中萌生出家遁世的念头。当清军攻克广西平乐,定要捕获方以智,于此情境下方以智薙发披缁而出,以免无辜,此或为权宜之策。然以智不屈于清帅威逼利诱,清帅只得听任其为僧,至此最终皈依佛门。逃禅是其必然的选择,精神得以彻底解脱。虽然身在佛门,但他表现出内儒外释的思想和行为。其生平经历反映易代之际明遗民的民族气节、苦难历程和精神操守,颇具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2.
3.
刘春玲 《阴山学刊》2003,16(4):25-28
晚明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一系列变化引起了士人价值现、人生观和道德观的改变,出现了逃禅归隐、弃儒从商、纵欲享乐之风。这不仅表现了封建秩序已遭到严重冲击,也反映出士人对自己人生道路的重新选择。  相似文献   
4.
吴梅村作为明清易代之际的文坛泰斗,既是一位满腹诗情与灵秀的诗坛领袖,亦是一位饱受屈辱和辛酸的屈节之臣.在"万方多难,灾祸绵绵"的鼎革之际,被迫失节的他,在求生不得、痛悔无门的生死夹缝中编织着"逃禅以求生"的图存之梦.从苦谛的纠缠、灭谛的偏激到空幻的转移及天命的回归,吴梅村的逃禅之路呈现出一种无法突破的圆形程式.  相似文献   
5.
八大山人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大山人以明末之贵胄而入清之后身居市廛、遁入空门:还俗后,其精神之裂变,使其心灵更趋近宁静和岑寂,其作品遂入旷古未有的博大之境:在艺术史上的地位与西方之米开朗基罗相匹.  相似文献   
6.
屈大均的逃禅与明遗民的思想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屈大均于清顺治七年削发为僧,此时距清廷剃发令的颁布已过了5年的时间,所以"国变"及"剃发令"的颁布只是屈大均削发为僧的背景,而不是直接的原因.该文指出,促成屈大均于此年削发为僧的直接原因有二一是父亡,二是广州城陷.屈大均选择逃禅,一方面是希望通过保全性命来保存汉族文化的种子,一方面也是为了表达"沙门不礼王者"的意念.屈大均在易代之际的生死困境中选择逃禅的取向,在明遗民中具有相当普遍的代表性.面对国变,逃禅遗民既要面对生死困境,还普遍面临着儒释之争的思想困境,屈大均在归儒之后对儒释二家思想的辨析及对佛家思想的否定,既是对其十余年逃禅生涯的反思,也是由像屈大均这样的逃禅遗民"僧服儒心"的特殊身份和思想状态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清初的岭南,征服与复国的斗争十分激烈。尼庵也像僧舍一样,成了女遗民的避难所。本文首先回顾比丘尼制度在岭南展开的历史情况,然后逐一论述潮州望云庵日曜尼、广州无著庵今再尼和檀度庵自悟尼的事迹,最后指出尼姑史与遗民史的关系,及其在佛教史和社会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金堡是明末清初的著名遗民和僧人。受易代剧变和人生际遇的影响,金堡最终选择了逃禅逃禅后,与大多数"以忠孝作佛事"的逃禅遗民不同,金堡彻底放弃了儒家立场,转向了佛教人生。他主张"道法不在节义中",用佛法拯救乱世人心,以菩萨之心关怀天下,救助难民。但时人以"遗民之金堡"来衡定"高僧之澹归",对他多有斥责,实在是一误解。  相似文献   
9.
《逃禅诗话》与《围炉诗话》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初重要的诗歌理论家吴乔著有两部诗话:《逃禅诗话》与《围炉诗话》。前者一直以稿本流传,世人罕知。其稿本今藏于台湾中央图书馆,虽已影印出版多年,但研究清代诗学者未予重视。笔者仔细比较两本的文字与内容,断定《逃禅诗话》为《围炉诗话》的雏形,保留了吴乔早年的诗学观念。本文通过分析两本的异同,探明吴乔撰写诗话的过程及修订宗旨,指出作者诗学观念的具体演变,并对其诗学的渊源与倾向性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0.
钱邦芑乃明末清初才情卓越、颇富韬略的爱国诗人、遗民中坚。身于中原板荡、天崩地解之时,处于残山剩水之间,初则挥戈戎马,抗清复明,历经艰难,终因权奸当道,形势所趋,用世之志无法施展;再以祝发抗暴,不得已退隐山林;后因复国无门,出家为僧,耕读育人。其为人孤忠劲节,为文浩气雄文,与为世所称的药地和尚(方以智)、澹归和尚(金堡)相较,有过之而无不及。憾其人不为人尽知,方志史料语焉不详;其诗,学界论及尚少。透过《大错和尚遗集》,可以窥见其诗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