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69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202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41 毫秒
1.
传统的艺术观认为艺术是美的集中表现 ,一切艺术皆是美的。现代艺术的诞生 ,以无可争辩的艺术实践瓦解了以往的艺术本质理论 (最根本的瓦解发生在后现代艺术当中 ) ,艺术似乎无可奈何地成为不可言说的存在 ,完全成为一个“开放性概念” ,不需任何外界条件的证明。“凡是艺术都是美的”失去了概况力 ,“美”和“艺术”缘分已尽。这从康定斯基艺术个案中可以有分明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塑造了一个“疯女人”曹七巧的形象,但在这一形象背后体现的是作家鲜明而又深刻的男权颠覆意识。作家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了男权社会的缩影“姜公馆”浓重而又令人窒息的文化氛围,探究了造成曹七巧性格异化的原因,并对男权文化予以嘲讽和鞭挞。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这一方法对《情人》一文本进行分析 ,主要运用了俄狄浦斯情结分析了母子、兄妹之间的乱伦 ,运用了冰山理论来分析性别颠覆 ,从而解析出《情人》写作中有明显的精神分析意识。  相似文献   
4.
文化唯物主义莎评是20世纪80年代在英国兴起的莎士比亚批评流派。它凸显莎士比亚研究的文化政治意蕴,从种族、阶级、性别、性以及莎士比亚与文化机制的关系的视角对莎士比亚文本进行政治学的解读。它不仅与历史上的莎士比亚文本对话,还跨越历史的空间与当下文化展开对话,这种历史的纬度使其显示出马克思辩证法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红艳的郁金香苍白的生命——解读普拉斯诗歌《郁金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拉斯的一生都在为性别和作家的双重身份带给她的困惑而痛苦挣扎。这种被围困在传统的社会习俗和社会责任编织的藩篱中无法逃脱的感觉在普拉斯后期的诗作中表现得尤为强烈,从诗歌的形式到语言到独特的意象,无一不在书写着这种感觉。以普拉斯诗集《爱丽尔》中的名篇《郁金香》为范本,解读这首独特的诗歌下蕴藏着的这位天才的女诗人困惑、无助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与后现代主义都对传统主体概念进行了颠覆。在马克思那里 ,主体不再指自我意识或自我 ,而是渗透了历史性原则 ,是创造和规定人及产物的历史过程 ;其客观上表现为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形态 ,主观上表现为人的社会历史存在。而后现代主义则反对主客二分 ,反对人类中心主义 ,反对寻求同一性 ,反对普遍主义 ,把以认识主体为核心的反映论作为批判的目标。这是两种不同的颠覆方式 ,但都宣判了传统主体概念的死亡。  相似文献   
7.
从后现代文化分析的角度,对华裔美国女作家汤亭亭《女勇士》中未曾引人注意的疯子叙事进行分析,认为该叙事通过对疯女人癫狂的描写,使癫狂世界与正常世界形成互文效果,从而揭示“疯子”既是父权制和种族主义压迫华裔美国女性的工具,又是华裔美国妇女追求话语权、颠覆压迫的手段。此外,“疯子”还是作者建构华裔美国女性文化身份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边城》:废弃的反现代化堡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渲泄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欲望,摆脱城市文明的压力,是《边城》创作的根本动机。这一动机说明《边城》的创作是一种抵抗,它意味着怀念湘西,更意味着抗拒现代化。在价值的固守与拒绝之间,充满诗情画意的《边城》成了一座没有硝烟的反现代化的战斗堡垒。《边城》凄惨的收尾真实地展示了现代化潮流冲击下的传统社会崩溃的命运,及人性的必然要求和它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不可能实现的悲剧,它是唱给残败的湘西的挽歌。在一段轻柔、平和、明快的牧歌般的思乡曲之后,作家背叛了情感,摧毁了“边城”,归依了现代化潮流,撤出了这座废弃的反现代化堡垒而在作品中唱出了抑郁、伤感、凝重的旋律为湘西传统农业社会送葬,实际上宣告了无法抗拒的历史理性对与生俱来的民族情感的一次胜利,也昭示了中华民族捐弃前嫌,为着湘西的重造和民族的新生而热切地呼唤现代化的宁馨儿。“边城”中所有的一切是现代化必然要颠覆甚至是已经颠覆了的。这座毫无科学价值的反现代化堡垒的审美价值在于:它的美学光辉照亮了偏远的湘西边城,照亮了黯然逝去的传统社会,它还将照耀着现代人寻找精神家园,追求人性的复归,直到它永远--因为“现代化”与“反现代化”思潮的冲突的二重性模式永远持续到将来。  相似文献   
9.
中国乡土文学理论是在域外文学的启发和示范作用下产生的,但在形态上却更多地保留了传统文论的特点.在功能论上,乡土文学理论经历了从“乡土启蒙论”到“宣传论”的变化;在创作目的上,现代乡土文学理论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了分流与对峙的局面,左翼理论意在颠覆,自由主义作家则倡导警示.启蒙与宣传、颠覆与警示成为乡土文学流变的主线,与之相关的创作方法、审美趣味、语言色彩、叙事视角、结局模式等理论也依据各自的逻辑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0.
通过提出明示同意与默示同意这两个不同的同意概念并强调有别于集体同意之个体同意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对默示同意的分析和说明,洛克使得近代意义上的同意理论逐渐浮出水面。同意理论在颠覆君权神授理论、确认人民主权思想的过程中有着无可置疑的历史价值。虽然在现当代,同意理论因遭遇到越来越多的诟病而逐渐步入困境,但同意理论并非一无是处。对于当代中国社会来说,强调政府及政府行为必须经过人民的同意这一点,对于政治体制的改革以及政治秩序的合法构建来说仍然具有极为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