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3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5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为包含着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目光。《提纲》第一条作为全文的总论,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变革;第二条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革命性变革的成果,同时具有重要的历史观意义;第三条探讨了人与环境、教育的相互关系;第四至十条可以看做是对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论述和对费尔巴哈哲学的彻底批判;第十一条彰显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和马克思人生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社会思潮、文化激流互相涌动、碰撞,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找寻思想政治领域话语权的法理依据,真正从理论到实践层面重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题中之义。以《费尔巴哈论》为理论指导,探讨其当代构建,对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意识,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视野,构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驳第三次"左"倾路线》第四部分强调:不认识世界就不能改造世界,马克思并不否认"自由是必然的认识";不懂得从改造世界中去认识世界,就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要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和实践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毛泽东强调认识的先决性和主题的永恒性,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大有异趋,是对后者实践观的"批评"。毛泽东讲的认识是对世界的重新认识,对理论的重新理解,就是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认识和实践是双向互动、无限循环的关系,共同构成自由的尺度,用"公式"表示就是"实践—认识—实践—认识—"。  相似文献   
4.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务:“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是学者从马克思著作中引用最多和最熟悉的经典名句。然而学者无论在直观表象理解上,还是深度逻辑把握上,对其解释都不曾达成共识,甚至呈现巨大的歧义。批判以往解读方式的两个预设前提,新的解读方式旨在从马克思思想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出发诠释其本意。第十一条表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根本转变——从哲学家到共产主义者的身份转变.从哲学(理论)为根基到以现实世界(历史)为根基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中曾经历了一个对费尔巴哈的"迷信"即费尔巴哈派的阶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不仅借助了费尔巴哈的"类本质"等术语,表现了对费尔巴哈的热烈赞扬,更重要的是,马克思站在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哲学立场研究现实和理论问题。同时,由于对资本主义现实问题的研究,马克思的思想中也萌发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因素。但是,从马克思当时的总体思维范式来说,马克思还没有离开费尔巴哈的哲学基地,马克思还不是马克思。  相似文献   
6.
“两次转变论”者认为,马克思在摆脱了青年黑格尔派唯心主义之后,转向了费尔巴哈式的一般唯物主义和人本主义历史观,在经过“费尔巴哈阶段”之后,才从根本上修正和超越了其费尔巴哈哲学立场,创立了唯物史观。这种观点不符合马克思思想演进的真实轨迹,夸大了费尔巴哈对马克思哲学的影响而忽视了两者的根本差异,也忽视了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性继承,曲解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历史观的出发点。对于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两次转变论”者的评价也与马克思本人及恩格斯、列宁的科学评价不相符合。在马克思哲学史上,费尔巴哈的影响的确存在,但不存在所谓的独立的“费尔巴哈阶段”。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创立新世界观的过程中,费尔巴哈对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变化发展有过深刻的影响,但不能由此推断青年马克思曾是费尔巴哈式的人本主义者。因为青年马克思哲学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内在线索,同时两者的哲学性质不同,追求的个人与社会生活的目标不同,关注问题的角度不同,考察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亦不同。  相似文献   
8.
确认马克思思想进程中的“费尔巴哈派”阶段,对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费尔巴哈派”阶段是马克思“从前的哲学信仰”之一,马克思此时崇拜费尔巴哈,深受其影响,其间的著作,虽有自己的创造,但总体上还是处于费尔巴哈的影响之下,还没有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确认马克思思想进程中的“费尔巴哈派”阶段,我们就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理解为辩证的唯物主义或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实践哲学或人道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9.
费尔巴哈的感性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感性认识或感觉经验 ,而是现实的人的感性存在 ,是感性本身 ,是感性本体论。正是借助于感性本体论 ,费尔巴哈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了颠覆性的批判 ;在这个意义上 ,费尔巴哈的感性本体论不仅是人类感性学说史上的一场革命 ,而且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场革命 ,因为他开启了哲学的现代性。但是费尔巴哈的感性依然是“哲学家的感性” ,而不是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 ,所以 ,费尔巴哈感性本体论并没有贯彻到底。  相似文献   
10.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1845年由马克思撰写的一个要点式提纲,被恩格斯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从马克思的实践观、人与环境和教育关系理论、人的本质理论这三个视角探讨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