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8篇
社会学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娱乐类文本短信的语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娱乐类文本短信,试用指示语、预设、言语行为、会话含义、礼貌原则、关联理论等语用学的基本理论来分析它,旨在探究语用规律和娱乐类文本短信的关系,以期对语言交际和语言教学有所启发和指导。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和手机短信引起了大学生交往方式的深刻变化,对大学生个性发展具有积极效应,并带来了负面影响。高校应采取相应策略引导大学生个性发展,通过加强管理,从技术上把握网络和短信领域的主动权;重视校园网络建设,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虚拟交往的自控能力;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激励和熏陶作用,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精神保障。  相似文献   
3.
我国空管安全管理体系实然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全体系、空管安全管理体系、国际良航组织界定的SMS三者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建立我国空管安全管理体系,需要对空管安全管理要素有很好的涵盖率和关照度。按照国际民航组织(ICAO)倡导的科学方法论的理念,结合我国实际,建构具有适切性、系统性、整体性特征的我国空管安全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4.
短信写作产生于科技化的时代中。一定程度上它消解了传统文化的某种观念形态,建构起一种大众文化形态。文章从短信写作对言语形态、传统礼仪文化、传统文学观念等三个方面的文化冲击论述其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5.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理论,指人们对熟知的事物失去了兴趣和接触的欲望,转而对那些新奇的、陌生的事物产生探索的欲望和了解的兴趣。手机娱乐短信虽然简短,但因其有破有立,破传统文本规约之藩篱,立时尚文本多元之创意,迎合了人们渴望新奇、希望突破生活的常规、接触并了解陌生事物的心理而成为大众休闲阅读的新宠。手机娱乐短信通过自由间接引语、网络符号的借用、仿拟等修辞手法在内容和语言形式上体现了陌生化的效应,构建了一种有别于传统文本的鲜活的另类文本。  相似文献   
6.
短信作为当代社会通讯传媒日益发展的一种产品存在形式,不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信息传递作用,而且对民俗的传播也起到了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短信作为与地方性世界紧密相连的一种迅捷的沟通方式,在传统民俗的召唤与弘扬、民俗内涵的拓展、民俗外延的转化等方面,体现出其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关于谣言及其传播的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从2008年至今国内发生了各类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不同版本的短信谣言肆机而发。该文对短信谣言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现状、大学生短信谣言传播危机意识水平、影响因素及解决对策等进行分析,提出大学生群体自身应提高责任和风险意识;高校应对大学生进行谣言传播危机意识的教育,教授应对公共危机的基本技能;政府和大众传媒要提供正式信息渠道,增强信息的透明度和公开度,“谣言止于公开”。  相似文献   
8.
利用虚拟仪器技术与电气控制技术相结合,对数控机床群实施综合、实时、智能化监控。该监控系统以形象生动的人机界面,显示机床主要部件的运行状态和各项被测参数,同时能自动统计、记录监控数据,并且具有远程网络监控和短消息提醒功能;系统可以模块化方式扩展,搭载各种控制功能,如冷却液液位自动控制、机床紧急自动停止等,真正实现“即监又控”的互动效果。  相似文献   
9.
以垃圾短信治理问题为切入点, 以供需分析为理论基础, 从短信内容与短信发送渠道两个维度分别提出非对称二维评判矩阵和分层分级治理策略. 通过分析发现, 目前治理重点转向 "端口" 类垃圾短信, 广告类垃圾短信数量占比最大, 而诈骗、 色情等违法类短信社会危害最大, 因而提出垃圾短信分类治理的相关建议. 从新的视角研究垃圾短信治理问题, 给监管部门及电信运营企业提供理论及方法借鉴, 并促进短信业务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手机被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国内近十年来的研究表明:手机短信交流的便捷、资费低廉优势和大学生追求个性、互动的特征是高校手机文化兴盛的主要原因;手机的使用在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同时也对其学业、心理、道德等方面产生了消极影响;手机作为新载体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但也对传统教育管理制度构成了挑战。因此,高校应从手机文化建设、短信平台建设以及法制保障等层面予以应对,并从手机上网、传播学、心理学等视角对高校运用手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