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07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完全免费 | 445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4667篇 |
出版年
2020年 | 54篇 |
2019年 | 26篇 |
2018年 | 55篇 |
2017年 | 40篇 |
2016年 | 57篇 |
2015年 | 111篇 |
2014年 | 256篇 |
2013年 | 137篇 |
2012年 | 315篇 |
2011年 | 357篇 |
2010年 | 284篇 |
2009年 | 287篇 |
2008年 | 298篇 |
2007年 | 366篇 |
2006年 | 355篇 |
2005年 | 303篇 |
2004年 | 295篇 |
2003年 | 298篇 |
2002年 | 232篇 |
2001年 | 209篇 |
2000年 | 118篇 |
1999年 | 44篇 |
1998年 | 24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31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6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关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经验分析 总被引:74,自引:0,他引:74
本文针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文章首先给出了一个EKC的微观解释,并应用上海市环保局1990-2001年度有关空气质量的环境指标数据,通过一个简化型模型的回归分析,论证了人均收入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对于多数指标而言,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成立,即经济增长初期会造成环境质量恶化,但到达一个转折点后,经济增长又会引致环境污染状况的改善;并且证实不同的环境质量指标对应于不同的转折点.总体上讲,经济增长最终将会改善环境质量,对环境破坏问题的解决还需依靠经济增长本身,但这一过程不会自动发生,而要通过政策响应来实现. 相似文献
2.
民族社区社会文化变迁的旅游效应再认识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田敏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5):40-44
本文就旅游对民族社区社会文化变迁所产生的有利与不利影响进行了归纳,并对这两方面的影响及其关系进行了辨证分析,提出民族社区社会文化的旅游效应的两面性是一种本质属性,必须给予正确的认识,客观、科学的对待和处理,以利推动民族社区社会文化变迁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郑杭生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2)
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这两种含义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结构性前提是社会三大部门(政府组织、营利组织和社会组织)的构成状况及其相互关系;理念性前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以及包括社会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所阐明的关于社会运行和发展的一些深层理念,如以人为本的理念,共赢互利的理念,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的理念,现代治理和善治的理念等。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涉及结构和功能两方面的调整。发展民间组织是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应有之义,建构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长效机制是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重中之重,必须大力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创新。 相似文献
4.
口碑传播作为影响消费者态度和行为的主要来源之一,对提高组织信息传播能力和效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引起传播学、心理学和营销学者们的关注.在整合营销传播时代,对口碑传播的理论假设和内涵的深人理解,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卢庆杰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7-56
一种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必须是能被中央银行直接控制的.当前,中国人民银行对经济的调控正由直接方式向间接方式转变,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信贷政策、再贷款、再贴现,以及外汇市场的调控.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仍存在以下问题:信贷政策仍具有行政性色彩;准备金率影响了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公开市场业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汇率制度影响了外汇操作工具的运用;非市场化利率影响利率调整工具的效果.文章指出,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运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6.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制度实施与成效反思——以福建为例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2003~2005年,作为国家林业局确定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试点省份之一,福建省率先在全国开始实施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文章以笔者在福建农村的实地调查为基础,对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所取得的成效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反思。文章认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虽然取得了实质性的经济绩效,但是却并不能完全归因于林改本身所形成的激励机制,林木市场的整体复苏发展以及林权经营者所获取的政策性增收等因素对林权制度改革的绩效提升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在有的农村地区,林改的社会效用普遍被忽视,致使林改后林权高度集中到少部分人手中,大部分农民并没有真正享受到林改所带来的收益,林改在很大程度上未能实现"耕者有其山"的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7.
论政府对会计监管的必要性、缺陷和效果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政府会计监管对纠正市场失灵、重新配置社会经济资源和调节经济运行有显著效果。同时 ,也存在严重缺陷 ,其表现为 :政府垄断会计规范制定权导致政府行为低效率 ;政府监管目标多元化导致政府角色冲突 ;政府会计监管部门行动不协调导致会计监管效率下降。政府会计监管要适度 ,监管不足和监管过度都是监管效果低下的表现。我国会计监管的现状是监管不足和监管过度两者并存 相似文献
8.
区域品牌建设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随着品牌竞争力发展全球化的日趋加深,各国对国家品牌的培育均给予了广泛的重视。我国国家品牌竞争力缺乏竞争优势,为培养我国国家品牌,应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培育区域品牌。本文阐述了区域经济的集聚优势和区域品牌的协同效应,对温州区域品牌建设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温州区域品牌建设中应发挥地区的整体特色,注意存在的某些问题如企业规模小、品牌短视意识等,最后提出了品牌立市、技术创新等相关的区域品牌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9.
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现实悖论——“农民工回流”的成因及效应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刘铮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中国作为拥有1.5亿有待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理论上处于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态。因此城乡比较利益差距的拉力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但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也奠定了农民工工资较低的现实基础。一些外企和个体私营企业,产生了无限利用廉价劳动力,拼命赚取劳动力剩余价值的动机。但劳动力的再生产不同于一般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具有特定的要求。突破或者接近这个底线,将造成劳动力回流农村的后果。劳动力回流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正面效应,但从总的趋势而言,是城镇化进程的倒退。因此,善待农民工,确定合理的工资标准,不仅是保护农民工利益的需要,也是城镇化进程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0.
公民参与形式的类型及其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孙柏瑛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5)
公民参与是现代国家政治生活和政府公共政策过程不可或缺的部分。公民参与形式的设计和选择直接关系到参与的结果及有效性,进而影响到公民参与的积极性和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尽管公民参与形式选择的有效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但人们仍可以采用一些规范性标准来评价公民参与形式的有效性,从而有助于公共管理者在不同的政策背景和目标下,理性地对公民参与形式做出选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