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
从中国教育体制背景对"偶像崇拜"现象的原因和认识进行了探讨, 反思我们对"偶像崇拜"行为的评价和担忧, 审视我们对这类言行的教育和引导方法.为正确引导青少年的"偶像崇拜", 建设青少年先进文化提供参考价值,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当大众不惜改变日常生活节奏来收看重大体育赛事的电视直播时,这种直播就体现出某种仪式性。它符合媒介事件的语境,涵盖了电视体育直播的即时性、观众的参与感和内容的共享性。电视体育直播仪式性产生的原因与体育本身的仪式感、宗教色彩有关,更与观众的偶像崇拜、平等性体验以及电视的功能优势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3.
This paper examines 96 US and British Commonwealth articles on the 2014 Wisconsin Slender Man stabbing. Using critical textual analysis, this study examined how media took a horror-themed meme from the underbelly of the Internet and curated a moral panic, once the meme was thrust into the international limelight. Because memes are a particular intersection of images and technology, media made sense of this meme-inspired attack in three ways: (1) through an idolatrous tone that played on long-standing Western anxieties over images; (2) by hyper-sensationalizing women’s so-called frivolous uses of technology; and (3) by removing blame from the assailants and, in turn, finding the Internet and the Slender Man meme guilty in the court of public opinion. Through this tripartite rhetoric,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when media set out to curate a moral panic surrounding images and technology, together, the discourse that emerges is one that feminizes the Internet, turning it into technology-as-mother and image-as-child. This study also suggests this is the case because when women receive macro-level structure equality, micro-level inequities and attempts of control against them increase. Digital and image rhetoric are not exceptions.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心理学解析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偶像崇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在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心理学各个流派和社会心理学的视角解读了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心理机制,希望由此可使教育工作者能探索出更有效、完善的大学生偶像崇拜教育的疏导措施。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偶像崇拜是青年时期特有的人格心理。研究青年群体价值观念的演变,是研究社会价值观念演变的最佳视角,而研究青年偶像崇拜的变迁则是研究青年价值观演变的最直观的现实切入视角。偶像建构的三个结构性因素——制度因素、市场因素、个体因素中,青年的自身主体性越来越得以重视和体现。青年偶像崇拜多元化趋势是主体意识觉醒的前奏,往往孕育着社会新价值建构的萌芽因素。  相似文献   
6.
以社会心理学相关理论为背景知识,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外界影响、偶像类型、选择的崇拜模式、崇拜目的以及所导致的投入程度这五个方面为切入点,对比以往的研究成果,剖析在当前大众文化迅速发展的社会中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的特征并探讨产生这些特征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基于类社会互动和偶像崇拜的视角,对企业家微博的信息质量与粉丝品牌态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企业家微博信息的准确性、适当性和可读性均对粉丝与企业家之间的类社会互动有直接正向影响,而它们对粉丝品牌态度的影响存在差异性;信息的准确性、适当性对粉丝品牌态度的直接影响不显著,而信息的可读性对粉丝的品牌态度有直接正向影响;偶像崇拜在微博信息的可读性与类社会互动以及可读性与品牌态度之间均存在正向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社会心理学相关理论为背景知识,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外界影响、偶像类型、选择的崇拜模式、崇拜目的以及所导致的投入程度这五个方面为切入点,对比以往的研究成果,剖析在当前大众文化迅速发展的社会中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的特征并探讨产生这些特征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从纪昀和王国维对"意境"的使用来看,意境源于诗人的眼前实景.诗人用语言符号将眼前的"难状之景"再现出来,读者由此想象出具有景深效果的视觉景观.意境对应的语言表达方式是描写,景是其摹仿对象,"阔远"和"如画"是其美学特征.诗人运用的透视描写是文学意境生成的形式基础,相反,议论和叙述等语言表达方式达不到这种效果.意境可分为"视错觉"式、"门窗借景"式和"平面重叠"式三种类型.意境和"不隔""诗要显"等诗歌理论的核心均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中原战乱催生了中国山水诗,南方"如画"的山水景观是意境生成的现实基础.中国现代学者对艺术品形式的轻视和对"形似"的恐惧导致了意境的泛化,虽然这能使读者远离偶像崇拜,但同时也使后者忽视了对文学作品的直观体验.现代读者没有必要在意义的问题上纠缠不休,体验到在语言中栖居的乐趣就是审美活动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