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丁关良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4(3):27-34
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包括通过家庭承包的方式取得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通过其他方式承包并依法登记取得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属于物权,属于物权中的他物权,属于他物权中的用益物权,且是一种新型用益物权.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内容应法定,权利应自由转让,可依法继承,可依法抛弃,可依法抵押.承包地不得收回和调整.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出租、转包等立法条文内容的表述要科学. 相似文献
2.
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赵世林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9(3):10-16
文化是人的社会成果,其表现具有民族性,而文化传承正是文化民族性的内在机制。从一个民族人们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文化传承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再生产,是民族群体的自我完善,是社会中权利和义务的传递,是民族意识的深层次积累,是纵向的“文化基因”复制。对民族文化传承作这种定义的研究,将有且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传统,把握文化。 相似文献
3.
传承与传承人论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刘锡诚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5(5):24-36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化是靠传承而延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约》对非物遗产所下的定义强调的是“世代相传”和在社区、群体中“被不断地再创造”并有“持续的认同感”,与我国学界传统上理解的民俗(民间文化)强调其作者和传承者的身份有所差异。传承大致有四种方式:群体传承;家庭(或家族)传承;社会传承;神授传承。传承人主要现身于口头文学、表演艺术、手工技艺、民间知识等领域。对杰出传承人的调查和认定,传承人的权益和管理,是21世纪初正在进行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论侵害生命权之损害赔偿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生命本身进行所谓的“命价赔偿”是比较古旧的生命侵权责任承担方式。在21世纪的今天,重新提出“命价赔偿”,以同样遇难却获得不同赔偿来推断出“同命不同价”的结论,是一种误导。死亡赔偿制度所采法理基础有继承主义和固有损害主义之分。当前中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采用了一种“改良”了的继承主义。个中不太成功的改良被视为“城乡二元歧视”的又一体现,招致了所谓“同命不同赔”的责难,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5.
多元文化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兴贵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5):30-34
多元文化教育是以尊重不同民族文化为出发点,为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的一种多种文化共同教育的途径。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应成为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多元文化教育对于促进各民族间的相互理解,传承、弘扬民族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大学文化的三种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廖小平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5):142-148
大学文化建设是现代中国大学的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也是近年来学界所热论的话题.大学文化必然与社会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为用;但对社会文化又保持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和批判性.大学文化的真髓和核心是大学精神,而大学精神的本质是学术精神,学术精神是大学之为大学的内在规定,其他具体的大学精神都由学术精神延伸而来.大学文化对人类文化的传承表现在其对科学文化的传承、对人文文化的传承以及对大学文化自身的传承. 相似文献
7.
试论互联网环境下“数字遗产”的继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郭晓峰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3):100-10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日益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生的有机组成部分。"数字遗产"是人们在网络使用过程中形成并可传于后人的宝贵财富。国内外"数字遗产"的相关案例及实践表明,"数字遗产"继承不仅必要而且可行,法律应对"数字遗产"继承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与传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兴贵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4):87-90
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势在必行。我们要从保护、创新与传承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的整合思维中来思考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存问题,采取多种措施,使民族文化得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10.
论文化生态系统的演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移植生态学的方法 ,分析了文化生态系统的涵义和结构 ,论述了文化生态系统的新陈代谢和遗传变异 ,指出只有协调各种文化要素之间的关系 ,保持文化生态的平衡 ,文化生态系统才能稳定地朝文明的方向演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