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6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37篇
理论方法论   40篇
综合类   544篇
社会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语》和《旧约》均立足于中西古代以畜牧农耕为主的传统社会,其包含的契约精神与仁爱主张既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也是古代人民对和谐社会的向往与追求,对于中西当代社会的文明发展有着无可比拟的影响力,体现了中西伦理价值观形成的悠久历史与传统。在《旧约》叙事中,上帝给选民的应许之地意味着以畜牧业为主的古代以色列人终于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也意味着原始农业的开始。于是,在这样一个生产力低下,生产关系简单的原始农业社会,上帝的言语行为无异于社会规范,并代表着自然法则,其与以色列人之间所立的契约也被等同于律书,并影响了古代近东各民族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但《旧约》在强调社会规范及其约束力的同时,却忽视了个人的内心修养和人性的塑造。与《旧约》同一时代的《论语》却恰恰相反地强调了个体修炼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君子谋道不谋食”,故而站在修身养性的角度提倡“克己复礼以为仁”,强调了本心修炼对礼和道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论语》和《旧约》蕴含的不同德性观与传统社会的农业发展和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的比较不但从根本上解释了中西传统道德价值观差异的历史文化根源,更是引发了当代社会对德性问题的追溯与思考。  相似文献   
2.
在君臣关系上,先秦孟子主张德高于位,东汉赵岐虽未能继承孟子衣钵以德抗位,却也守道不违,守住了人臣的基本原则。而至南宋朱熹在吸纳与反省宋代《孟子》议题的时候,再次开掘和彰显仁义道德本真,以德抗位的人臣之本也自东汉赵岐之后得以回归。  相似文献   
3.
仁慈是亚当·斯密德性论的四种基本德性之一,它与正义都是促进他人幸福的德性。亚当·斯密的仁慈德性呈现出内在矛盾,这种内在矛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斯密对仁慈德性的价值评价和其社会作用不对称;2.仁慈德性的自愿性与强制性的内在冲突。斯密仁慈德性的这种内在矛盾给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4.
村容整洁""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当前,农村的公共环境卫生状况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存在差距.我国农村公共环境卫生治理大致经历了"自发性治理模式""干预性治理模式""外包化治理模式"三个阶段."干预性治理模式""外包化治理模式"并不是最优化的治理模式,其自身缺陷使得农村公共环境卫生治理极易出现"张弛无序"现象.自治、法治、德治的"三治融合"是农村公共环境卫生治理的必然选择.农村公共环境卫生治理自治具有制度依赖性和技术依赖性,应以自治管理制度构建和农村环保技术开发为突破口;自治应注重"量力而为"原则,不能排斥市场行为和社会参与.农村公共环境卫生治理法治体系构造应以制度完善为切入点,改变城乡分治的立法局面,出台与我国法律规定相配套的实施制度,引入人工智能、地理信息和远程监控技术,创新生态环保监管执法方式和格局.农村公共环境卫生治理的德治功能应当通过双向激励性宣教、农村人口结构优化、乡规民约重塑予以实现.  相似文献   
5.
女大学生作为女性中的精英,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目前女大学生家庭美德教育被弱化。社会转型所造成的学校功能、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承载着厚重道德资源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断裂,是家庭美德教育弱化的原因。新时期加强女大学生家庭美德教育,一方面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家庭美德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要吸纳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要素,把家庭美德教育与弘扬“四自”精神和建设先进性别文化结合起来,构建学校、家庭和个人相结合的家庭美德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6.
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是伦理学理论和现实道德生活的重要内容。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的逻辑关系主要有一体两面关系、相互需要相互支持的关系、相互离异的关系、相互转化的关系以及功能与价值关系。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的现实关系除包含二者逻辑层面关系的内容外,还有一个特殊方面,就是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的功能与价值关系要在历史的发展中(伦理思想史与道德生活史)以动态的方式双重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作为当代规范伦理学的主要类型,美德伦理学同规则伦理学一样关注“正确行为”,并提出了相应的行为理论及其论证。根据新亚里士多德主义美德伦理学代表人物罗莎琳德·赫斯特豪斯的看法,正确的行为是美德行为者在道德情境中将会典型采取的行为;而美德行为者则是那些具有实现幸福或繁荣所需要的内在品质的行动主体。美德伦理学对正确行为的指导,是以源自美德行为者的内在品质但又体现为一定程度的“美德规则”作为基本形态的,而并不主张或认同法典化的决策程序。面对道德困境,美德伦理学通过区分行为指南与行为评价以及可以解决的困境与不可解决的困境,揭示出美德行为者可能面临的四种困境类型,表现出行为者在实际的道德情境中不一而足的行为状态与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8.
利用"同情"来解释道德问题是休谟道德哲学的独特标志。休谟的"同情"其实是用想象来再现他人的某种情感。通过对主观"同情"进行修正,不把"同情"局限在解释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上,而看作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具有的一种倾向,从而使之成为普遍的道德判断依据和贯穿其道德哲学的线索。有了"同情"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共鸣和互感,使人们超越自爱之心,"仁慈"和"正义"的道德感和美德才得以形成。在当代美德伦理复兴的进程中,美德伦理学的任务在于重新确认道德行为者的心理情感倾向和内在的行为动机,但却遭遇诸多批评和质疑。重新回顾"同情"原则,依赖情感机制,对于美德伦理学的合理性、社会道德规范的可行性解释、道德规范的确立和普遍化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侗族以族群的智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拥有本民族突出的社会生活价值观。重义轻利、克己利人、热心公益是侗族人最为突出的传统美德。宽容儒雅、趋静求稳、崇尚和谐是侗族最为基本的民族品性。  相似文献   
10.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的著名命题。理解这一命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离知识最远的勇敢美德在何种意义上是知识。论题以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为起点,从亚里士多德的勇敢观出发,上溯柏拉图的《拉克斯》和《普罗塔戈拉》两篇对话,试图从具体文本的文脉中辨析智术师与哲人在美德问题上的异同,进而考察政治哲学与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