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8 毫秒
1.
霍桑的《红字》自从问世以来一直都是评论界研讨的热点。《红字》中的两个主题清白与罪恶,个人与社会,它们之间都是充满矛盾和二元对立的。二元对立这一特征也同样表现在人物的刻画和象征的运用中。  相似文献   

2.
描写社会和人性的阴暗面是霍桑作品的突出特点,《红字》是其中之一。这部作品突出了他本人独特的思想和对人性的理解。《红字》通过海丝特的人生之梦、丁梅斯代尔的救赎之梦和齐灵渥斯的罪恶之梦,在揭露社会罪恶和人性丑恶的同时,对善良的主人公寄予了极大的同情,肯定了人性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3.
霍桑代表作《红字》的主题一直是学界长期争论的焦点.道德学派提出《红字》的主题是人类之罪,反映了作者清教徒式的罪恶观,但霍桑对待男女主人公模棱两可的态度却又使人对此产生怀疑.女权主义研究则强调《红字》女主角身上体现的女权主义,而小说蕴涵的女权色彩却又被霍桑字里行间的嘲讽所冲淡.政治学派认为《红字》包含革命主题,而小说中对复辟和恢复秩序的偏好倾向却又反映了作者对社会革命保守、怀疑的态度.新文化论者认为,这是一个关于从旧世界过渡到新世界的神话式文化寓言,然而,在小说中却找不到由一条主线贯穿的、统一的文化"神话".这一切源于霍桑的模糊风格使小说具有多重的复杂意义.  相似文献   

4.
《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因对人性的假设不同,形成“斯密难题”。本文基于此,探究了其现实意义和真正本质。认为“斯密难题”给我们揭示了内存于人类生活中的深刻悖论,其所涉及的关于“经济人”与“道德人”、经济(学)与伦理(学)问题的思考,才是探讨其的真正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5.
孤独的阐释--《红字》主题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十九世纪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内容丰富,主题深刻,不同的读者,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结论。它可以是一部关于爱情的小说,也可以是一部关于罪恶的小说。常耀信先生认为这本小说主要是关于“罪恶对于一般人,以及犯了罪的人在道德,情感,和心理上的影响。”Charles Leavitt列举了《红字》所涉及到的几个主题:对清教主义生活方式的批判,知识分子的骄傲,以及被隐瞒的罪恶。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相似文献   

6.
《红字》展示了一种矛盾,一种焦虑,一种困惑.霍桑从那最为令人心动的两性相悦这一古老题材入手,极力发掘人的灵魂深处潜藏的“恶”.然而,《红字》对“恶”的评价视角是含混的.这一方面表现出霍桑在尚未完全肯定人的主体价值时的犹豫不决和无所适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受旧的道德律熏染的霍桑对旧的道德观念的某种程度的认同和难以解脱的无奈.这就影响到《红字》主题的飘移不定:它弘扬的到底是一种道德意识还是生命意识?如果说《红字》弘扬的是一种道德意识,是对窒息人性的新教(加尔文教)的批判的话,那么,  相似文献   

7.
海明威以基督教救赎论为思想基础创作《永别了,武器》,旨在探索饱受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残的世人如何摆脱战争的罪恶,重新构建生活。基督教救赎论思想在作品中的揭示和有效表达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女主人公凯瑟琳·巴克莱所特有的基督隐喻来实现的。与作品主题密切相关,凯瑟琳这一名字词源意义与基督教救赎论思想的关联性和这一人物在作品中所特有的基督品质使她在作品中发挥着基督救赎人类罪恶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亚当·斯密是一位特别注重修辞的学者,要想准确把握其道德理论核心,需要认真分析其代表作《道德情操论》的文本。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TMS)标题中的moral sentiments是指人类在道德判断上的一种基本能力,是包含同情、良知、审美以及道德推理等多方面内容的,其根源在于人类以自己同情共感的能力经验到各种道德实践,又通过归纳、反思和推理来将其一般化,最后上升为指导道德抉择和道德行为的原理。斯密道德论的核心绝非“道德情操”本身,而是各种道德情感得以形成的同情共感机制。现在被广泛接受的中文翻译书名《道德情操论》容易误导读者,而翻译成《道德情感论》更符合斯密道德理论的核心内涵。  相似文献   

9.
在《红字》中,以男性话语为中心的清教道德,对海斯特·白兰进行了“他者”排斥.然而,海斯特·白兰并没有完全成为患有“失语症”的弱势女性,通过对罪恶的内省和对迪梅斯戴尔的抚慰,白兰表现出了隐忍、勇敢和坚韧等精神.在这个过程中,海斯特·白兰逐渐成为一名具有人性光辉的救赎圣女.  相似文献   

10.
《蝇王》是二战后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本文通过对其故事情节的分析得出作品所反映的人性观为:人性具有善恶趋向性;人类的原始兽性是人类罪恶和野蛮根本原因;人类的原始兽性一旦被激发和满足,在不受道德和文明的制约下,将越来越野蛮;人类文明是抑制人类野蛮天性膨胀的唯一办法。作品所反映的人性观,在恐怖事件和战争冲突时有发生的今天仍然有着积极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霍桑的小说大多主要描写社会和人性的阴暗面,着重探讨社会道德和罪恶的问题。作者通过其作品中人物的悲剧命运揭示了清教社会的宗教伦理观,抨击了清教社会伦理观对性爱、婚姻的严厉惩罚。霍桑的作品中包含了许多伦理因素。本文以《红字》为例,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通过对小说中悲剧人物的伦理身份及复杂的伦理关系的分析,解读霍桑小说中人物悲剧的成因。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霍桑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是发生在清教社会伦理背景下,悲剧人物改变各自不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伦理身份,违背了清教社会宗教伦理道德标准是悲剧的成因。  相似文献   

12.
针对诸多评论家对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传统的模式性评论,从一个全新的评论视角,挖掘了《红字》中的爱情与希望主题,从而得出结论,《红字》反映的不仅仅是罪孽的代价以及来自上帝的惩罚,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爱情,对和谐的两性关系所充满的希望与寄托。  相似文献   

13.
论《红字》中的《圣经》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t cou ld not be said too often thatHawthorne belonged to acu lture for wh ich the B ib le was still the book of books.Therewas no end on secret evils in hum an life.The hum an soc ietyneeds unceasing purification.Th is was Puritan’s notion.It wasalso Ha…  相似文献   

14.
纳撒尼尔·霍桑的长篇小说《红字》因其流畅的文字,透析的心理描写,歧义的象征主义,以及深刻的道德观冲突,在美国引起了文学界一个多世纪的关注与批评。本文是系列论文“霍桑及其《红字》”的首篇,对作品的批评史作了一个简略的回顾。作者发现,无论采用何种批评方法对《红字》进行解读都可产生有意义的释义,这是十分有趣的。《红字》的多解性更增添了这部名著的神秘与魁力。  相似文献   

15.
《红字》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性格特征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红字》的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的性格一直是评论界关注的中心,但又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海丝特.白兰的性格特征不是单一抽象的,而是勇敢性、反抗性中包含着妥协性,并以妥协性为基础,携带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6.
《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美国第一部象征主义小说。霍桑深受清教、超验主义和神秘哲学的影响,又置身于资本主义飞快发展和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历史时期。他的心理状态处于极度困惑和矛盾之中。文章认为霍桑的矛盾心理在《红字》语言运用中以双重否定的形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文试图探讨双重否定的语言形式在《红字》中的文体功能,揭示双重否定的使用和霍桑矛盾心理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双重否定的使用对小说主题理解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论《红字》中异质文化的独特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字》是美国文艺复兴时期霍桑的一部代表作,语言含蓄优美,寓意错综复杂,文化内涵丰富多彩,其间既有体现时代精神的反清教主义思想,又有传统宗教文化蕴含的清教主义思想,《红字》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融合两种异质文化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模式,表达了作者改造现实的一种理想,显示了美国文化强大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18.
霍桑的《红字》在诞生一个世纪后,进入了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野。这一视角的分析指出,以宗教为代表的父权制对人性残酷的压抑不但造成了诸多如海斯特这类女性命运的悲剧,也扭曲了男性生命状态,而回归自然、人性,于母性中汲取力量,是摆脱异化、重获生命和谐的希望与路径。  相似文献   

19.
分析霍桑《红字》的人名寓意,探讨其对揭示作品主题的重要作用,以期从新视角研究文学作品,准确深入把握作品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