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6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23篇
民族学   19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12篇
丛书文集   84篇
理论方法论   33篇
综合类   573篇
社会学   109篇
统计学   10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Problem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 skill and experience of the attendant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outcomes of vaginal breech births, yet practitioner experience levels are minimal within many contemporary maternity care systems.

Background

Due to minimal experience and cultural resistance, few practitioners offer vaginal breech birth, and many practice guidelines and training programmes recommend delivery techniques requiring supine maternal position. Fewer practitioners have skills to support physiological breech birth, involving active maternal movement and choice of birthing position, including upright postures such as kneeling, standing, squatting, or on a birth stool. How professionals learn complex skills contrary to those taught in their local practice settings is unclear.

Question

How do professionals develop competence and expertise in physiological breech birth?

Methods

Nine midwives and five obstetricians with experience facilitating upright physiological breech births participated in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Data were analysed iteratively using constructivist grounded theory methods to develop an empirical theory of physiological breech skill acquisition.

Results

Among the participants in this research, the deliberate acquisition of competence in physiological breech birth included stages of affinity with physiological birth, critical awareness, intention, identity and responsibility. Expert practitioners operating across local and national boundaries guided less experienced practitioners.

Discussion

The results depict a specialist learning model which could be formalised in sympathetic training programmes, and evaluated. It may also be relevant to developing competence in other specialist/expert roles and innovative practices.

Conclusion

Deliberate development of local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may support professionals to acquire elusive breech skills in a sustainable way.  相似文献   
2.
“再现说”是 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史中占主导地位的艺术理论,它影响了 20世纪中国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整体格局,也影响了人们对艺术起源、艺术本质的看法。20世纪中国社会的动荡,使“再现说”为承载社会责任而偏离了艺术对它的要求。因此,要结合各种观点的语境分析其合理性,并结合“表现说”来分析其得失。  相似文献   
3.
中国加入 WTO后信息技术产业、电信业和电影业的进一步开放 ,对中国电视传播业发展的影响和冲击将会越来越大 ,同时 WTO将给中国电视传播业在广告市场的份额、媒体经营成本和媒体结构的调整等方面带来较大的发展机遇。WTO将开辟一条中国电视传播业走向世界最便捷的通道。面对 WTO的挑战 ,中国电视传播业要在观念更新、体制创新、调整改革战略、培养人才诸方面做好进一步的深化改革 ,加速中国电视业体制的改造与整合 ,促进中国电视传播业的有序竞争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人的视觉在对事物的色彩、形式、形状、光和影等诸方面,所产生的心理艺术影响作了剖析。并论述了视觉心理在电影、绘画等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励人们更好地关注和创作美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就当下艺术现状,尤其是架上艺术危机的分析,展开对绘画思想性的深刻思索,并通过对绘画与现代视觉传播媒介相互转译实验探讨,求取两者的不同所在,进而反映笔者对艺术现状的感知焦虑,以期在艺术的纯粹思维与纯粹摹写之间划定一个合理的空间,亦即确立纯艺术领域,用以对抗艺术消亡论观点.  相似文献   
6.
广告文案的叙事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告传播同文学、新闻等学科领域一样都存在“叙事”问题 ,广告文案中主要有第一人称视角、第二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等类型。第一人称视角叙述广告内容真实感强 ,对消费者具有强大的驱动力和感染力。第三人称视角不受视域限制能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广告信息。因此 ,情感诉求广告适合选择第一人称视角 ,理性诉求广告可考虑第三人称视角。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中外影视名片中眼睛、眼神的分析,阐述其在影视艺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观众在鉴赏影视作品时,要善于把握银幕上种种无声语言及各种细节,这对吸取艺术精华,获得审美愉悦有着极为显著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一种基于人类视觉系统模型的双正交小波多分辨图像水印算法,该算法充分利用小波多分辨的优点及人眼视觉系统的特性,保证了水印的不可见性及鲁棒性,同时在检测水印时也不需要原始图像,仅需涉及到相关的几个细节子图。实验表明该水印算法对于中值滤波、叠加加性噪声、JPEG有损压缩三种图像处理都是鲁棒的。检测算法还有计算量小,检测速度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康德的先验逻辑对传统哲学特别是形而上学所运用的范畴在分类的基础上作了新的理解,指出了范畴作为思维的逻辑功能,是对感性直观的固有关系。这就决定了先验逻辑的基本问题是范畴与直观的固有关系问题。它构成先验逻辑不同于形式逻辑和思辨逻辑的根本点。  相似文献   
10.
交互式多媒体呈现系统一般由呈现内容和呈现控制流程两部分组成。通过引入通用转换网络,对交互式多媒体应用系统的内部呈现流程进行了形式化描述;讨论了该形式化描述下呈现流程的重用性;提出了将呈现流程与呈现内容相分离的系统实现策略;给出了呈现内容描述和可呈现对象相结合的呈现内容表示方法。该策略和方法可用于设计实现交互式多媒体呈现系统创作平台,利用该平台创作的呈现系统能够并发地呈现多种媒体形式的信息,系统及其组成部件具有良好的可重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