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9篇
综合类   2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在王岱舆(中国明末清初时期一位著名的回族学者)的伊斯兰神学思想体系中,心说与认识(认主)论思想占有着很重要的位置,也很有特色。本文指出了王岱舆的“心”说的形而上特征及其认识(认主)论的宗教伦理化的发展倾向。  相似文献   
2.
老子对"名"的局限的讨论必然显现出"象"的真理,从"名"与"象"的比肩相向必然逼问出"道"的意义问题。道守护"名"与"象"的紧张对视而成"道缘";"象"从"名"的窘迫处体现"象缘";"名"因自身的局限为"象缘"留地盘,并在与"象缘"既对立又呼应的关联中成其"名缘"。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历史上,汉族儒家文化作为一种社会主流文化,也作为一种相对先进的封建文化,曾赢得过其他民族的广泛认可,并对他们的文化给予过各式各样的影响,由此不断地增进着我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一致性、共同性与亲缘性,这是产生中华民族之凝聚力的一个不能被忽视的历史现象。 回儒对话就是这个历史现象中的一部分。明末清初,正是回回民族意识形成的关键时刻,这时及后来,一批经儒兼通(或曰四教即伊斯兰、儒家、佛和道兼通)的回回伊斯兰学者如王岱舆、马注、刘智和马德新等,在致力于汉文伊斯兰文化译著的同时,也开启了回儒之间长达几个世纪的对话之门。  相似文献   
4.
《老子》一书提出命名问题,命名问题就是一种名实配称关系。在名实配称关系中,名为自身真实性立法。在一种非配称的语境中,相对于名,象的审美意义被提出,《老子》美学堪称一种“观象”的美学。“为道”的美学为名与象的结构性错位提供一种比肩栖居的和谐园地,从此全新的本原要素检视《老子》美学,《老子》美学思想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一种对个体自由规定的理性追寻。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既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崭新的民族。古老的是文化或心理意识意义上的,指包括海外全体华人在内的人们共同体;崭新的是指当今中国人这个人们共同体。中华民族以汉族为凝聚核心,联合其他各少数民族为一个整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既承认中华民族一体,也尊重各组成民族的多元与个性。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观念上直至抗战前主要指汉族,是反抗外来压迫才使之具有了今天的意涵。民族复兴是百多年来中华儿女的伟大梦想,中华民国无力实现,却开启了民族复兴的进程;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伟大梦想才能逐步得以实现,也将最终会实现。  相似文献   
6.
老子守中论和涤除论的审美内涵和意义值得探讨。老子提出了其独特的语言观 ,倡导“大音希声”的本体论语言观。守中论的理性基础最终还是落实在了审美主体博大空灵、容纳无限的“涤除”胸襟。老子通过审美守中论、涤除论 ,揭示了审美活动的特殊性及必然性规律  相似文献   
7.
台湾民族学的祭祀圈与信仰圈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台湾民族学在西方欧美学术传统的较深影响下,特别重视田野调查,其在吸收西方民族学的理论与方法时,也注意与田野调查实际相结合,这显然是一条有利于创新的学术路线。本文所论及的“祭祀圈”和“信仰圈”原本是台湾汉人社会组织的一种,属于民间信仰范畴,是客观自在的社会现象,但在其研究中,以施振民、许嘉明和林美容等为代表的学者却将其深化为一种有用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很值得广泛地借鉴和学习。本文主要叙述了这一理论与方法的形成过程、内涵及其所适用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中亚民族和国家在世界近现代史上的变迁,分析了该地区民族主义的内容、特征、性质及演变,文中指出,中亚的民族主义在历史上曾发生过由亚民族性质的部落传统向超民族性质的突厥或伊斯兰民族主义(沙皇俄国时期)、以及由要求民族自治、争主权到带有一定民族独立性质的民族主义(前苏联时期)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宗教是人以之创造自己的一种文化形式,这种创造离不开社会语境。新时代中国的社会现实要求中国宗教必须坚持中国化发展方向,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中国宗教要在保留自身目的的同时适应并整合社会目的,在复杂行动体系中协调各种原本矛盾的行动,在国家最高领导力、教职人员的带动影响力及信教群众根本创造力的张力中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10.
《老子》美学惚恍说表现了审美之维中的事实向理想的升华;其静观说则从审美方式的角度反省了名言之理在审美活动中的有限性和超越性张力;其素朴说、平淡说从不同角度弘扬了"返朴归真"的生命之真;其涤除说则呈现了从一个外表臃肿、内心浮躁的消极观审者升华为朴实真切的自由主体的心路历程。《老子》五命题的创新意义提升出了一种超越自身、升华自我的超越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