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4篇
社会学   3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8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莫言的新历史小说创作从想象民间开始,实现了再造历史的目的,在这种虚构的历史时间与空间语境下,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主观化历史文本理解方式。而想象民间源于他对苦难感受的切身体会,源于他对善恶、美丑相生相依的现实世界的欲望书写,从而达到了他对客观化历史做出主观化艺术处理的文本意图。  相似文献   
2.
诸葛亮乃古今旷世之忠臣,又是神谋奇略无与伦比的武将。这种认识,在东晋南朝时期即随正润论(校译者按:即正统论)而兴起,至宋朝朱熹时完成,而《三国演义》则将这一形象广泛而深入地传播于民间。因此,对诸葛亮这种认识的形成,除他本身是位杰出人物外,后世的种种评价起了重要作用。 对诸葛亮的评价,与正润论的兴起和盛行的关系极密切,与其他历史人物相比,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3.
国内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很多人近几年想当然地以为“海归”是不愁没有工作的,而且必然是高薪的。也是这种想法促使许多人不惜一切代价异国求学。正是这种机会成本与金钱成本的大批量投入,使他们形成回国就业的高期望值。但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的飞速发展,国内产出人才的质量不断提高,导致水平参差不齐的“海归”就业也面临种种问题。有的人甚至对当初留学的抉择产生了怀疑。留学生究竟应该怎么锤炼自己才能适应变化多端的市场的需要,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他们心中的困惑。  相似文献   
4.
我曾经采访过很多“留学骄子”,提起他们的留学生活,多数人是津津乐道。唯独张朝阳,对自己的留学生活竟是那样的不愿意提及,是不堪回首?还是有太多太多一下子讲不完的东西?或许是两者皆有?他大概不好意思断然回绝我,谈了皮毛的一点东西之后,笑着说:“等着看我写的书吧!”  相似文献   
5.
采访绳鹏结束的时候,他送我到电梯口,我们很随意地又聊了几句,他告诉我他非常喜欢讲笑话,只是采访的场合感觉很严肃,所以没有讲给我听。真的是很遗憾,原本我的行文可以更加生动活泼,现如今,只有循着那个富有哲理思辨思想的绳鹏走下去。  相似文献   
6.
我采访过很多意气风发、立志回国创业的所谓“海归派”人士,谈起创业,他们常常是显得兴致勃勃、格外激动,而私下里,他们都会不无忧虑地和我谈起子女的入学教育问题。固然国家在这方面给予了很多方面的优惠,可中外大相径庭的教育体制不可避免地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子女教育问题常常也是制约很多留学人士不能回来创业的很重要因素。本刊曾经想就这一话题作深入全方位的探讨,却总是碍于“东西教育如何完美衔接”这个教育学专业问题而一再推延。直到遇见从美国学成归来的教育学博士苏杭女士,走进并亲身感受了她一手创办的中关村国际学校之后,我心头的一块石头才缓缓落地,我想,很多留学人士大概从此可以不用再担心子女的教育问题了,因为,在中关村国际学校,有通晓东西方教育的苏杭博士。  相似文献   
7.
东汉与西汉的差异,首先就是建国的情形大不相同。西汉的情形正如蒯通所说的那样,泰末天下大乱,群雄割据,皆欲得秦鹿,在角逐中高才疾足者得之。当时的群雄之中,有两种人。一种是六国王族的后裔,或是某国的强宗大姓,或是某国的将相,这些人乘秦之乱,欲图恢复故业,尽力利用旧日的门第来取得人心。例如项羽,就是个楚国门第显贵的人。六国的灭亡,楚最  相似文献   
8.
孟子与杨墨     
孟子的时代与孔子的时代不同,有各种各样的学派,而且由于这些学派的议论与儒家学说根本对立,所以孟子对此极力进行驳斥。这种倾向似乎在孟子以前,即子思时就已经有了。也就是说,从《中庸》的叙述来看,已经表现出子思刘儒家以外的学派有所议论的情形,在《中庸》首章论及性、道、教时说:“天命谓之性。”这是因为存在认为德是人为的  相似文献   
9.
10.
近期以来,社会组织在深圳这座开放、包容、年轻的城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社工服务随着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出现而得到了更充分地拓展.同样是社会建设的有力推手,义工服务的发展有着更久远的历史,在社会上有着更为广泛的认同和认可,随着市民对公益认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志愿服务的行列,做义工成为了部分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 面对市民对社会服务不断增大的需求,面对社工、义工组织的发展现状,如何发挥社工、义工联动的作用,需要有新的思路和新的方式."双工联动"模式应该体现出更多元的形式,社工也应有更清晰的角色.笔者认为,"双工联动"是一种服务模式,最终目的还是通过整合双方的力量服务社会,根据不同的服务领域,双工联动会呈现不同的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