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3篇
综合类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族际通婚对于构建民族互嵌格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挖掘1982年以来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资料,回顾和总结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族际通婚变动的十大趋势:一是族际通婚的普遍化,族际通婚的人口规模和比例均明显提升;二是族际通婚比例在各民族间的相对差异化;三是族际通婚圈进一步扩大,各族际通婚子圈相互交融;四是东北和西南地区的族际通婚程度相对较深;五是城镇化对族际通婚有积极影响;六是人口流动对族际通婚有促进作用;七是族际通婚人口性别比呈现梯级化差异;八是族际通婚人口中女性家庭地位不断提高;九是受教育程度与族际通婚比例呈正相关关系;十是族际通婚比例在职业类型上表现出分层化。  相似文献   
2.
艾滋病毒/艾滋病的广泛传播与快速扩散,并不仅仅只是影响到现实人口状态,而且通过青壮年人口死亡率的陡然上升,引致一系列严重的人口学后果。尤其是聚焦于深受艾滋病毒/艾滋病肆虐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艾滋病毒/艾滋病的持续传播与扩散导致分年龄人口死亡轨迹由"U"型变异为"W"型,遂带来人口规模萎缩、预期寿命减损、年龄结构扭曲、艾滋孤儿和孤老家庭凸显等一系列人口学后果,继而影响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2000~2010年期间,我国有13个少数民族的人口出现了负增长现象,但尚未有研究厘清其背后原因。蒙古族图瓦人作为一个发生过人口负增长的人口较少族群,却在2006年实现人口增长“由负转正”,其成功经验对于人口负增长民族的人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分析蒙古族图瓦人人口变动数据发现,其人口增长“由负转正”的主要原因是死亡率大幅下降。根据实地调研结果,发生这一转变的关键在于积极推行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可及性以及经济发展反哺民生。蒙古族图瓦人人口增长“由负转正”的成功经验表明,应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特别是人口较少民族的人口负增长问题,精准识别人口负增长的风险因素,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促进民族人口发展。  相似文献   
4.
5.
优化民族人口空间布局是推动构建民族互嵌社会格局的重要抓手。在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时代背景下,全面深化认识民族人口地域分布与互嵌格局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必然要求。本文立足各民族比较视角,从离散分布、地域扩散、族际接触等维度,对民族人口地域分布与空间互嵌进行分析。发现少数民族人口地域扩散趋势明显,同时各民族人口地域扩散模式差异显著,并遵循向心移动规律。在此过程中,各民族人口居住空间内聚性进一步减弱,族际空间互嵌程度不断深化,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民族种类与民族多样性指数快速提升。借助各民族人口地域扩散期,统筹协调推进农村与城市、东部与西部、民族聚居区与非民族聚居区等地区民族工作,是再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人口大流动、大融居时代背景下,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人口空间分布格局不断深化,为促进各民族交融互嵌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也给全面深化认识各民族人口空间分布变迁规律提出了新要求。基于1953年以来历次人口普查汇总数据,通过计算群内接触指数、人口区位熵、人口再分布指数等指标,从人口空间分布的集散程度、地区偏好、动态变化三个维度,全面分析我国各民族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变迁及模式。研究发现:我国各民族人口群内接触指数呈下降态势,族际接触互嵌程度强化、分散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各民族人口空间扩散地区偏好存在明显差异,地区偏好具有距离邻近与经济吸引的双重效应特征;各民族人口再分布仍然保持活跃,民族人口空间分布格局仍处重要调整期。基于此,文章认为各民族人口空间分布的再构为当前民族交融互嵌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但是已有研究仍然忽视了我国人口空间分布的族际差异性,忽略了各民族人口空间分布变迁的渐进性和长期性,对非传统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关注明显不够。未来应从动态差异视角出发全面认识我国民族人口空间分布格局,从民族互嵌高度出发重新审视我国民族人口空间分布变迁,从民族工作需求出发从容应对我国民族人口格局变迁与...  相似文献   
7.
各民族人口共同繁荣发展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2020年最新“七普”及其他年份人口普查资料,从数量、结构、质量三个维度对各民族人口发展趋势的分析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民族人口发展趋势得以延续并发生重大变化。其中,各民族人口数量变动模式不断分化;人口年龄结构逐步老化,但总体较为年轻;人口迁移流动愈加活跃,人口流动参与度后来居上;人口分散化程度不断提高,向东集聚趋势进一步强化;人口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从业人口非农就业比例不断攀升;各民族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和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受教育程度的人数大幅增加,教育禀赋不断升级。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我国民族人口发展的内在结构与外在条件已然发生了重大变化,各民族人口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仍然呈现族际间人口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特点,各民族人口发展的成就与差距、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等问题值得深入关注。据此,应进一步深化全面构建民族人口发展指标体系、各民族人口发展成功经验总结提炼、人口迁移流动与民族人口发展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利用多项式Logit和KHB检验方法,从技能差异的角度考察产业变迁,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对劳动力区域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技能劳动力的区域选择存在显著差异和变化,产业对不同技能劳动力的区域选择存在中介影响,高技能劳动力有更多选择和更高标准。进一步从工资收入、发展空间、生活质量3个维度分析传导机制,发现随着从事生产性服务业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发展空间和生活质量对其区域选择的作用愈渐增大,中西部地区表现出更大吸引力,主要集中在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由此可见,基于产业细分和技能差异的考察揭示了中国劳动力区域迁移转变更加具体生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