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4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6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旅游形象传播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旅游形象传播对旅游地形象的树立、增强旅游地吸引力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旅游形象传播要素梳理分析,并对旅游形象传播的媒介和传播模式进行整合,期望能对旅游形象传播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等维灰数递补模型在人口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是一国和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准确的人口预测是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区域发展规划的基础。文章介绍了灰色GM(1.1)模型在人口预测中的应用,包括模型的建立、精度检验、不同维模型的选优以及提高模型预测精度的等维递补方法;并用等维灰数递补GM(1.1)模型对甘肃省2006-2020年的总人口进行了预测,精度检验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精度高,预测结果较为可靠。  相似文献   
3.
基于复合系统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协调性评价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针对当前可持续发展协调性评价研究的常用模型在城市间比较应用中存在的弊端,根据复合系统原理,建立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五个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子系统协调性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因子分析、系统协调度以及系统发展系数的多系统协调性评价的定量研究方法,并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协调性定量评价的数学模型的构建及研究方法、步骤进行了探讨,为研究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依据区际联系理论,从甘、川、青交接区域的背景和地位出发,首先论述了历史上该区域以农牧业初级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以“茶马互市”商贸城镇为特色、以贸易通道为纽带的区际联系;其次,从八个方面集中分析了建国以来该区域区际联系的变化与特点;再次,提出了建立在客观区际联系基础上的开放开发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社会经济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从循环经济的内涵及运行原则出发,分析了欠发达区域(以甘肃河西地区为例)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基于此,进一步研究了河西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策略与政策体系,并提出了河西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应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对宁夏西夏文化旅游资源现状认识的基础上,根据旅游市场营销学原理、旅游产品规划开发原理及市场需求,以创新性的思维提出了宁夏西夏文化旅游的开发、西夏文化旅游的整体发展设想以及相应的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7.
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脆弱,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地关系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以甘肃省定西市为例,通过研究历年人口、耕地、粮食动态变化情况,对定西市未来14年人口规模、粮食产量进行预测,进而分析计算未来当地耕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来减轻耕地压力,缓解人地矛盾,保证粮食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甘肃省环县2008~2030年老年人口发展进行了预测,发现到2012年,环县进入老龄化社会,并结合老年人口规模在预测期内的变化趋势提出了应对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9.
区域研究中的常用人口预测模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胡科  石培基 《西北人口》2009,30(1):94-98
人口是一国和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准确的人口预测是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区域发展规划的基础。文章以甘肃省为例,介绍了线性回归模型、马尔萨斯模型、Logistic模型和GM(1,1)模型在人口预测中的应用,包括模型的建立、参数的求解以及精度检验。并分别用这几种模型对甘肃省2006—2020年的总人口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几种模型的拟合精度都比较高,预测值比较接近。取几种模型的预测平均值作为甘肃省总人口规模的预测结果。几种模型的平均预测结果为:2010年甘肃省总人口将达到2745.84万人,2015年将达到2840.91万人。2020年将达到2934.23万人.  相似文献   
10.
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研究对于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以西北内陆特大城市--兰州市为研究对象,在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多元线性回归法统计模型,对兰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差异水平进行分析,并找出造成差异的驱动因素以期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为兰州市合理配置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