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1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美学理论作为当今世界美学的“权力话语”或“主流思想”存在着明显的偏颇,它缺乏更大的容纳性和全面性,因为它没有吸纳东方美学的思想精华,也无法准确而明晰地解说东方美学思想。东方美学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诗性的理论系统。西方美学只有吸纳了东方美学的思想和诗性的理论精华,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世界性的美学。这是21世纪全球化趋势中全世界美学所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2.
习传进 《江汉论坛》2006,(9):124-128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美国非裔文学批评,作为一种被边缘化的少数族裔话语,也属于一种文化身份批评或文化身份话语。文化身份批评探讨文学与身份认同的关系,分析文学对身份建构的启迪意义。这里的身份包括性别身份和民族身份。美国非裔文学批评家的民族身份与性别身份观念,与后现代主义及与之相关的后殖民理论有着内在关联性、一致性和矛盾性。这些理论都对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的种族观和性别观进行了批判和反省,对身份的认同与建构进行了深层透视,力图颠覆欧洲中心主义的种族、性别本质论,走向文化身份的建构论。  相似文献   
3.
当代美国非裔文学批评家亨利·路易斯·盖茨的修辞性批评理论认为,美国非裔文学批评应产生于美国非裔文学自身的传统,它与西方文论形成对话与互动;黑人表意是一种修辞游戏,"修辞性命名"、"互文修正性结构"和双声语是黑人文本的典型修辞策略.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美国非裔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型时期。在这一转型时期,美国非裔文学批评转型具有五大特征:即人类学转向,种族本真性的质疑,回归文学本体,学院派批评精神的形成,走向跨学科性、开放性和对话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比较了老子之"道"和爱默生之"超灵"的宇宙观、天人关系和直觉意识,指出了"道"与"超灵"之间存在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着重探讨了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所反映的人的自由与存在、选择与责任、博爱与和谐等存在主义思想 ,对《宠儿》提出了一种新的哲学解读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哲学的角度着重论述了文学人类学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文学与人同构和互动的关系 ;现实、虚构和想象三元合一的关系 ;文学的审美修辞性与人的生成智慧性的关系 ;各民族文学“主体间性”的对话交往关系。并指出文学人类学体现了一种以人类的本质特征为基础的人学本体论 ,是一种跨学科的整体性文学观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重论述了中国儒家、道家、佛教与西方希腊、罗马、基督教传统文化中对死亡的不同审美追求 ,指出中国在传统上是以乐生安死为主要特征 ,而西方则以乐生恶死或乐死恶生为主要特征 ,同时 ,还分析了产生其不同审美观念的不同历史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9.
传统语体学关注文学书面语,往往只着眼于对文学语言进行美学上的宏观描述。文学书面语固然绚丽多彩,但它只是语言系统中的具有某种特殊功能的一个层次。语言存在的最基本形式是口语,口语体是语言中最活跃、最富于生命力的一个基础结构层次。“语言结构发展时受到口语的...  相似文献   
10.
走向人类学诗学的美国非裔文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传进 《学术论坛》2006,(9):126-131
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非裔文学批评的主要特征:人类学转向、文化与审美的双重阐释、历时性与共时性的辩证统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对话与开放,并指出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走向了人类学诗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