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女大学生作为女性中的精英,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目前女大学生家庭美德教育被弱化。社会转型所造成的学校功能、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承载着厚重道德资源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断裂,是家庭美德教育弱化的原因。新时期加强女大学生家庭美德教育,一方面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家庭美德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要吸纳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要素,把家庭美德教育与弘扬“四自”精神和建设先进性别文化结合起来,构建学校、家庭和个人相结合的家庭美德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2.
合村并居并不是简单地拆旧村建新村,而是一个政府通过制定新的公共政策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权威性分配的过程。公共政策与性别利益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然而,性别利益往往被排除在公共政策的视野之外。通过对德州市合村并居中的公共政策进行考察,发现公共政策存在普遍的性别盲点。应积极推进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建立性别平等机制,保证具有社会性别意识的政策和方案得到实施。  相似文献   
3.
"差序格局"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其实质是家庭本位主义,"差序格局"的社会必然是"礼治"的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差序格局"从"农村版"走向"城市版","差序格局"的内涵在丰富,边界在扩大.  相似文献   
4.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女大学生成长为时代新女性具有重要作用.时代新女性既要具有女性特有的贤惠品格,在当下以及未来的家庭生活中扮演孝女、贤妻、良母、善邻的角色;又要具有“四自”精神,在社会生活中充分发挥作用.目前女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是,女大学生的传统文化基础较差,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对于传统文化中塑造女性贤惠品格的内容缺乏认同,传统文化缺乏有效的教育与传承路径.分析其根本原因,在于近代以来多次的社会转型与教育转型造成传统文化传承断裂,把女性的解放与女性贤惠品格的养成对立起来.应当正确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建立有效的传统文化传承机制,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女权主义之间的良好对话.  相似文献   
5.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导致对儒家文化的误读,儒家文化被贴上性别歧视的标签,但儒家文化并非是性别歧视主义的。在性别问题上,儒家坚持的是一种人本主义的性别观,儒家不是抽象地谈论性别关系,而是着眼于具体的性别角色,儒家的“礼”为每个性别角色规定了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并且规定了不同角色和不同性别的人之间互动所遵循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道原则和“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恕道原则。  相似文献   
6.
以于庄为个案研究的对象,从社会学的角度阐释了农村城镇化与环境问题的深层社会关联。由于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经济发展与市民社会形成的不同步性所导致的市民社会的缺位和公共领域的缺失,是农村城镇化中环境问题的重要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7.
从社会学的视角解读了潜规则的形成机制,潜规则是权力、利益和传统相互博弈的产物。解读潜规则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潜规则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从社会学的视角解读了潜规则的形成机制,潜规则是权力、利益和传统相互博弈的产物.解读潜规则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潜规则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科学的性别教育不仅包括性别意识教育、性别平等教育,还包括性别角色教育.当前,女大学生性别教育存在着忽视甚至否定性别角色教育,把性别平等教育与性别角色教育对立起来,尤其是与传统性别角色教育对立起来的问题.同时,女大学生性别教育还存在着教材和师资等方面不足的问题.推进女大学生性别教育,需要加强理论研究,准确把握性别平等的深刻内涵,并汲取传统性别角色教育的精华,把性别平等教育与性别角色教育结合起来,把性别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0.
游民文化中的家庭观念是扭曲的,游民们把家庭视为生存和发展的累赘.游民文化是一种突破了男性本位的底线而极度男性化的文化,女性沉沦为男性对立面的地位,甚至成为游民们仇视的对象,可以随便杀戮而不承担任何道义上和法律上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