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48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10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2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134篇
社会学   23篇
统计学   3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从2008年3月14日中国拉萨一小撮藏独分子发动打砸抢烧暴乱,到4月30日北京奥运圣火完成在境外传递回到中国境内的一个半月时间里,全世界的目光几乎都聚焦在中国.从受众来讲,他们从来没有这样清晰地目睹过中西新闻媒体对于同一事件报道的巨大反差,从来没有这样近距离地领略过新闻报道中事实的力量.尤其是在读西方的新闻报道中,人们都在问,究竟是传播事实,还是传播愿望?  相似文献   
2.
与现代主义相比,后现代主义是西方文化内部的一次思维上的变革.概括说来,后现代思维更注重对于关系的认识.正是在这种思维之下,西方文化开始对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的约请.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中国比较文学界应该立足于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并积极参与多元文化的对话.  相似文献   
3.
共情传播与国家形象关系密切,良好的国家形象可以凝聚民心,激发民众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同时,共情传播也为破解国家形象存在的困境与障碍提供了情感支撑.但两者之间存在矛盾,共情极化、共情超限、"反共情"都会影响国家形象的传播与构建.社交媒体发展,为破解两者矛盾带来渠道和技术支持.通过共情融入国家形象传播平台建设、精准共情营造有利于国家形象的舆论环境、共情议题提升国家形象议程设置能力三个途径提升国家形象与共情传播的有机结合,塑造文明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4.
5.
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保护环境成为越来越多人们的共识,作为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的企业,应该怎样平衡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成为重要的课题,本文认为企业实行环境友好运营的战略,在设计、生产和销售等环节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可以有效的帮助企业提高财务业绩。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语文课要想上得好,开场白显得尤为重要,一个恰到好处,形式活泼,吸引人、打动人的导入语,常常让听课者回味无穷,更能迅速安定学生情绪,牢牢地吸引住他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收到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的效果.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种导语形式: 一、趣味导入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满情趣的导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  相似文献   
7.
8.
9.
社区作为与群众接触的第一线,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不断增进与居民的情感沟通交流,创造宽松和谐积极向上氛围,引导居民形成积极健康、昂扬向上心态,进而促进社区工作顺利进行,是当前社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实现社区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满足民生需要,提成群众幸福指数,正确引导社会心态,激发社会正能量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张维维  马爱梅 《现代交际》2014,(11):131-131
语文教学仅局限于课本,内容就显得太过干瘪。教学中从阅读、影视、整合学科等各个方面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可以使语文教学变得诗意和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