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6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人类对自身理性的过分自信和对科学技术理性的无限滥用,是导致社会风险产生的价值根源.现代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使人类正面临着各种不可预知的社会风险,积极应对这些社会风险,将其控制在个人和社会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避免其转化为社会危害,在科学技术活动中介入伦理价值的维度,确立和倡导科技伦理的价值规范,是有效规避和治理社会风险的一项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和"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形成和发展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关于中和精神的思想体系.分析研究、发掘弘扬传统中和思想所蕴涵的积极合理的思想内核,对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精神资源,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市民道德建设作为塑造城市文明形象、提高市民道德素质的基础工程 ,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进程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极大的作用。为此 ,本文从市民道德建设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功能作用、内容构成和实施途径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论述。  相似文献   
4.
制度伦理的研究视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制度是一种定型化了的规范 ,强制性、规范性和客观性是制度的主要特征。制度对社会成员的行为具有强有力的激励功能、调节功能和规范功能。个人的道德理想和价值观念必须以现实社会中制度对各种利益关系的公正合理解决作为前提 ,必须得到现实社会生活的支持。制度伦理的首要意义应是社会制度体系建构的伦理合理性研究 ,为制度的制定、安排、实施提供必要的价值要求、道德依据和伦理资源 ,使社会制度获得坚实的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日常生活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日常生活的本质在于获取"意识形态领导权",产生基于认同的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向度,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日常生活在内在机理方面有内合之处,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嵌入日常生活。而要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日常生活的实现路径,关键在于塑造二者之间的契合点:包括利益需求、认知图式、情感诉求,最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落细、落小到日常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6.
试论公共行政的伦理诉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 ,公共行政领域一直奉行事实与价值、行政与伦理的二分模式 ,存在着忽视伦理价值取向的“技术主义”倾向。通过对威尔逊 -韦伯模式的历史反思、公共行政性质的全新界定、自由裁量权的确定引入 ,可以发现伦理与行政之间并非存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完全具有相融共通的内在可能。伦理道德是公共行政的重要维度和必然诉求 ,可从公共行政组织和公共行政人员两个方面加以界定。  相似文献   
7.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摈弃了黑格尔的"抽象的自然界",确立了"现实的自然界",在此基础上人与自然是对象性关系。不同的劳动状态生成的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亦有不同:应然状态的劳动产生积极的对象性关系,人与自然相互生成、相互确证、相互表现;而异化劳动产生的则是消极的对象性关系,生态环境发生恶化。马克思认为,解除消极对象性关系,重建积极对象性关系,必须扬弃异化劳动,建立共产主义。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为当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与支撑。  相似文献   
8.
吴翠丽 《兰州学刊》2008,(12):13-16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既为人类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又给人类带来了难以预知的危机风险。人类正步入一个“风险社会”的时代。人类对自身理性的过分自信和对科学技术理性的无限滥用,是导致风险社会产生的价值根源。现代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使人类自身正面临着种种不可预知的社会风险。积极应对科技发展的危机风险,将其控制在个人和社会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避免使其转化为真正的社会危害,在科学技术活动中介入伦理价值的维度,确立和倡导科技伦理的价值规范,是有效规避和治理社会风险的一项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随着周王室的衰微,社会陷入了混乱状态之中。在孔子看来,现实的境遇与理想社会相去甚远,追其原因在于人心不古。因而对社会秩序的追寻首先必须从建构人心秩序开始:通过价值内省,让整个社会拥有"仁"的共识性价值规范导向;由此引导个人行为选择发生相应变化,君主选择施行圣人之治,内圣外王,以身载道,推行仁政,民众们则选择自觉遵循礼制,安分守己,照自身的社会角色行事;行为选择的改变最终促进社会良好秩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主体性的消蚀——后现代视域下的女性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后现代背景下,女性消费与传统消费形式已大相径庭:符号消费超过实物消费,她们重视商品的符号意蕴和价值内涵,期望从消费中确证自己的社会身份;女性的身体成为一种"最美的消费品",成为女性创造自我的一个舞台;各种媒体搭起了商品符号的全部认知结构,女性正是在它们的诱惑下进行消费的.作为被构建、被物化、被诱惑的消费主体,女性主体性的消蚀在这3种消费中充分地显露出来.当然也必须看到,消费使女性从私生活领域中暂时解脱出来.成为其彰显和发展主体性的一种途径.而女性主体性在消费中的真正实现还有赖于其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时代转变.基于此,消费才能如女性所愿地提升她们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