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明清之际,戏曲叙事出现了突出的类型化现象。主要表现为离魂—还魂—入梦—画中人/镜中人、误会—错认—冒名、信物—道具等三种模式。戏曲叙事类型化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现实、戏曲创作实践和戏曲理论批评等因素密切相关。叙事的类型化体现了古典戏曲的艺术精神和创作思维的惰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古代艺人创作戏剧主要是为了满足平民大众的文化消费,因而不得不受大众审美追求的支配.通过对大众审美与古代艺人历史剧创作关系的分析和阐释,认为反映在历史题材的艺人剧作中,大众审美的假定性、约定俗成式、极端类型化等价值取向直接决定着历史剧作品的叙事结构及艺术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3.
平民作为审美主体,是中国古典戏剧创作的基本倾向。与西方戏剧和中国现代话剧不同,中国古典戏剧通过对从军与应试题材的发掘和运用,传达着观众和剧作家浓厚的平民意识。平民意识决定着戏剧的题材选择和主旨表达,促使其在民间的广泛演出与长久流传,最终形成中国古典戏剧的创作传统。  相似文献   
4.
在<西游记>众多续作中,董说创作的<西游补>和周星驰主演的电视剧<大话西游>有着解构经典的独特意义.<西游补>和<大话西游>从情节安排、主题表达、语言使用等方面解构着<西游记>,<大话西游>的解构体现了当代社会的后现代主义思潮;<西游补>的解构则有历史与宗教的双重背景.<西游记>自身存在的解构性以及续作对原作继承和解构的二律背反规律,决定了<西游补>、<大话西游>选取<西游记>作为其解构的对象.  相似文献   
5.
戏曲家尤侗在诗学、文论和词学的广阔领域提出了系统的文学主张.关于文学发展,他既主张文学通变,又强调文学联系;针对文学创作本体,他从主旨表达的角度提出了主情说,从创作心理的角度提出了泄愤说.从作品风格的角度提出了贵静说与自然说;对于文学家的态度、素养和创作条件.他分别提出了有美毕收、兼才和达而后工等重要主张.尤侗从文学史论、创作论、作家论的三维视角建立了其论题丰富、逻辑严密的文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庶几堂今乐》是清后期著名慈善家、京剧作家余治创作的京剧作品集。余治从移风易俗的教化目的出发,选择观众建悉的题材重新创作,组织家班巡回演出,并力促剧作的刊行,都体现了余治的京剧热情。余治主张京剧创作的教化功能,体现本体意识,力求创新以及关注当下性等戏曲思想,在京剧思想史上颇有个性。其京剧活动及思想对现代人们理解京剧的教育功能、审美取向和创新发展等诸问题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戏剧本质论主要体现在关于戏剧结构、戏剧性、戏剧表演体系等具体论述中。该文对戏剧结构学说中的“综合艺术说”、“三位一体说”、“三个圆圈说”等主要观点,戏剧性学说中的“动作说”、“冲突说”、“激变说”、“情境说”、“对话说”、“仪式说”等诸种解释,以及表演体系说中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布莱希特体系、梅兰芳体系等世界三大表演体系进行述评,揭示了戏剧理论界对戏剧本质认识的历程、意义及其局限,指出中国民族戏剧体制对理解戏剧本质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8.
明代公文的风格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嬗变 ,即多样期 (洪武至永乐 )、分化期 (洪熙至天顺 )、集中期 (成化至嘉靖 )和异化期 (隆庆至崇祯 )。公文的制义化、缺乏巧妙的进言策略以及屡禁不止的繁冗现象等 ,则代表了明代公文区别于其他时期公文的主要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9.
王夫之《龙舟会》杂剧的创作,体现了作者肯定政治中兴的历史观念、忠君怀国的历史评价标准、进步的妇女问题史观,显示了作者对明清鼎革历史的独有认识。剧作对民族戏剧的艺术创作原则有创造性的发挥,对南北曲的通融处理体现了作者与时俱进的戏剧观,同时,剧作还明显地受其诗景诗歌理论的影响。王夫之的历史观和戏剧观在当时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和独创性。  相似文献   
10.
古代艺人创作戏剧主要是为了满足平民大众的文化消费 ,因而不得不受大众审美追求的支配。通过对大众审美与古代艺人历史剧创作关系的分析和阐释 ,认为反映在历史题材的艺人剧作中 ,大众审美的假定性、约定俗成式、极端类型化等价值取向直接决定着历史剧作品的叙事结构及艺术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