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艺术的创作一直以来就注重审美效果,这一重视发展到极致就是西方上个世纪的接受美学。在艺术领域里,接受的重要性在电影、电视剧中就更加的重要,因为其高额的投资最终需要观众来买单。如此的高风险就要求影视的创作者深入把握观众的审美文化心理,特别是民族性,努力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进行创作。另一方面,伴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威胁,民族化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影视的创作,而且成了衡量影视剧好坏的一个潜在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探讨观众的审美文化心理就有了双重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故事性表达成为当前电视节目存在的常态。探其原因,首先是观众借助故事更方便获取和传播信息,还有基于好奇心、优越感之上的兴趣和心理期待;其次是节目生产者熟识故事模式,坚信光明的市场前景,对利润回报信心十足;再次是电视管理者借助故事建构意识形态,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需要;最后是电视媒介传播的偏向性。但当故事与电视的结合难以同时满足或协调四者的要求时,故事的真实性就容易与观众的期待或感知产生错位与冲突,违背叙事契约,有意或无意混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影响电视文化的健康发展,危害电视文化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3.
故事性表达成为当前电视节目存在的常态。探其原因,首先是观众借助故事更方便获取和传播信息,还有基于好奇心、优越感之上的兴趣和心理期待;其次是节目生产者熟识故事模式,坚信光明的市场前景,对利润回报信心十足;再次是电视管理者借助故事建构意识形态,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需要;最后是电视媒介传播的偏向性。但当故事与电视的结合难以同时满足或协调四者的要求时,故事的真实性就容易与观众的期待或感知产生错位与冲突,违背叙事契约,有意或无意混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影响电视文化的健康发展,危害电视文化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以来,在中国经济汇入全球化激流的大背景下,随着电影产业化改革的深入,对票房经济的专注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对启蒙话语的理论分析。基于此,从异质空间中的文化反思、历史事件中的艺术揭密两个方面梳理启蒙话语在影片中的存在形态,指出此类影片票房不济、表达不清的原因,提出以感性启蒙吸引电影观众、以自启蒙抵御被启蒙,同时以"对话共享"而非"独语垄断"的文化立场参与影片价值观的表达,为中国电影文化"站起来""走出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宋法刚 《唐都学刊》2008,24(1):82-84
将<大明王朝>置于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视域中加以解读.作为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阶段性的产物,<大明王朝>透射出新的气象.通过一个圆型的帝王形象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人治独裁而非法治正义的、帝王利益高于人民利益的、派系争斗建构政治格局的真实的王朝形象.而在这种真实中,有着基于"真理分裂"的悲剧力量,这种沉潜的悲剧力量使得我们沉默下来去理解政治、理解历史、理解现实并理解自己.反思与沉默是精英文化的素质,于是这样的叙事动机和叙事期待让<大明王朝>在意识形态的表达上,摆脱了寄生主导意识形态的苦恼而倾向精英意识形态的表达.这是社会文化思潮变化的产物,也是精英群体借助大众传媒和大众艺术发出的声音.所有这些将<大明王朝>推上了历史剧的新高峰.同时,这种创作实践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以后此类电视剧的精神脉络,给电视剧带来勇气和知性,摆脱思想上的贫瘠虚假和寄生懦弱.  相似文献   
6.
陈鸣  宋法刚 《天府新论》2022,(5):141-149
“藏地新浪潮”导演群体将藏文化放置于“现代化”的时代审视下,借由人的生存境遇与个体转变,衡量变迁的得失,问询时代的归处。面对现代社会的符号系统,本文化的解释体系颇显势穷力竭,已然无法有效指引人们的现实生活;同时,差异化的文化转变也在加剧着世系之间与两性之间的情感隔阂。在此境遇下,寻求和解与救赎构成了人物一系列选择与行为的主要驱动要素,并据此提供了以“人”为探索路径的多种文化可能。然而,非闭合式结局却消抹了文化终点的指向性,转而基于变迁过程本身深化至文化的反思与忧思当中,其背后折射的价值判断与文化感情共同交织呈现为浓厚的焦虑气质,而焦虑本身也成为时代巨变下藏族人文化犹疑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艺术的创作一直以来就注重审美效果,这一重视发展到极致就是西方上个世纪的接受美学。在艺术领域里,接受的重要性在电影、电视剧中就更加的重要,因为其高额的投资最终需要观众来买单。如此的高风险就要求影视的创作者深入把握观众的审美文化心理,特别是民族性,努力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进行创作。另一方面,伴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威胁,民族化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影视的创作,而且成了衡量影视剧好坏的一个潜在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探讨观众的审美文化心理就有了双重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以来,在中国经济汇入全球化激流的大背景下,随着电影产业化改革的深入,对票房经济的专注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对启蒙话语的理论分析。基于此,从异质空间中的文化反思、历史事件中的艺术揭密两个方面梳理启蒙话语在影片中的存在形态,指出此类影片票房不济、表达不清的原因,提出以感性启蒙吸引电影观众、以自启蒙抵御被启蒙,同时以“对话共享”而非“独语垄断”的文化立场参与影片价值观的表达,为中国电影文化“站起来”“走出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